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精神病分類

醫學上,精神病主要被分為四大類:精神病(psychosis)、神經症(neurosis)、軀體化障礙(somatization)及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

及後來不被列入這四項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精神病」例裡的是: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躁鬰症(Bipolar, 前稱Manic Depression)、憂鬰症(Depression)。

「神經症」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恐懼症(Phobia)。

「軀體化障礙」之被列為精神病,因由為病人的生理病痛經所有醫科檢驗,查不出病因;即病人生理上並無不妥,而推測為病人抑鬰的焦慮及憂鬰被投射於生理上,心理問題導致生理病痛,而致失眠、头痛、胸痛、腹痛、肌肉痛、疲乏无力,头晕、呼吸急促、心悸、腹胀、消化不良、腹瀉、咳嗽、行走困難、小便困難、晕厥或意識喪失等。

「人格障礙」:特定、長期僵化的思想及行為。這類疾患常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

人格障礙被分為主要三類:

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
妄想型人格違常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分裂病型人格違常

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
反社會人格違常
邊緣型人格違常
戲劇化人格違常
自戀型人格違常

焦慮型或恐懼型疾患:
畏懼型人格違常
依賴型人格違常
強迫型人格違常

「創傷後應激障礙」:突發的天災人禍,重大的人生變化,親身經歷了恐怖和危險的事件等所造成的刺激,而這些刺激無從排解,反復出現,並在身體上或心理上出現症狀;病人可能不受控制地反復回憶事件的發生(flashback),情緒極端起落、激怒、由日常生活裡退縮、隔離(withdrawn)。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孤獨、死亡

曾經問輔導對象,如果明天你便不在了,你會有甚麼遺憾?

對方淚如雨水。

講師講課講到存在主義輔導,最終目的,是讓對方看見生命的沒有意義、孤獨。我乍聽駭極而笑。

好殘忍、可怕的事實。

我體會的,生命的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身體裡,都與他人隔離。

爸爸癌症末期,臨終前所承受的痛,我看著,心痛無比,但我無法代他承受。他必須自己承受,那肉體與靈魂的折磨。

多心愛,多願意為心愛的人承受,往往,那痛屬於他自己。

有時早上醒來,回想昨夜,有時,會覺得睡眠中自己死去。醒來,是又活一回。

有時,會因此看見死亡,死亡龐大地站在眼前。每一回看見,都心裡一震。

震驚之下,便都提醒自己,好好地活,好好地愛,好好地珍惜。

忘了,誰說的,要先懂得死,才懂得活。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關於存在主義,自由,及責任

「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或情緒,需要被滿足或者是被察覺。」

輔導關係裡無數這樣的對象,無止盡的擔憂,無止盡的生活煩惱,孩子伴侶經濟健康等等等,一樁接一樁。沒完沒了。很煩惱,很痛苦。

你自己呢?如果你不為這一切煩惱,你的快樂是甚麼?你的感覺是甚麼?你要的是甚麼?

不知道。很沉悶。很空洞。

生命沒有意義。

許多焦慮的背後,是生命的沒有意義。

來了,做了許多,經歷種種,結果都要去。為甚麼呢?為的是甚麼呢?

多麼孤獨。多麼空洞。

於是借用許多活動與焦慮,填補空洞。

我的體會是,是的,生命沒有意義,本來沒有,於是在於你,你怎麼創造屬於你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你的選擇,你的責任,去屢行自己的責任。自己在這空無的生命裡被賦予的自由。在這自由裡做決定/選擇。

自己要的是甚麼?要做甚麼?內心裡的快樂是甚麼?可以做甚麼?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期望

輔導對象裡有位曾經自殺,有自殘(self harm)歷史的年輕女子。

一個非常聰慧,非常敏感的年輕生命。

苦苦掙扎,要自己強大,要自己令父母驕傲。一再陷入低谷。發覺自己爬不起來。厭惡自己。

年輕的女子曾經對我形容恐懼,恐懼在身體每一顆細胞。

可以體會嗎?那樣子的恐懼。

如何承受?

年幼的時候,媽媽討厭她這麼膽小,老是害怕。

一個敏感的靈魂,所有感受的強大,誰能體會?

情緒跌入低谷,原定見面的一天年輕的女子沒有音訊。隔了一個星期出現,為何之前無音訊?因為覺得自己讓我失望了。

我多麼哀傷。是誰?誰在你陷入低谷時對你失望?誰在你痛苦時對你失望?

誰在你脆弱時期望你強大?

如果我可以給予她甚麼,允許她的敏感與脆弱,接受她的敏感與脆弱,承受她的敏感與脆弱。需時多久,便多久。

被認同被接受了,她自會強大。不需要期望。

需要的,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