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本書,一位男治療師聽著當事人訴說她的一再流產,對方一面說一面不停流淚,治療師很手足失措,覺得自己身為男人,無法真正理解一個女人一再流產的哀傷,看著對方一直流淚,他想使用甚麼skills(嘿心理治療很多招式滴.....)卻覺得說甚麼都不妥,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他只能很無助地無言看著對方哭。
整個session他只能聽,看著對方,無言。
末了,當事人很衷心地對他說:「謝謝你!從來沒有人這麼諒解我!」
那書是一位治療師的自述,說的是同理的力量。
去感受另一個人的感受,與那感受同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治療及力量。
好多人一直生活在不覺知的焦慮裡,老忙著填補空隙空洞及沉默,腦子老轉個不停,老在想下一歩該做甚麼。
有時候,是甚麼都不做,臨在。
在我那麼哀傷的時候,你在。
經驗過這種感覺嗎?
感受過自己因此被激發的內在力量嗎?那種感動,對生命的感恩。
它是允許感受,允許哀傷。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The power of denial
去年夏天,我一位同學死於厭食症。
他叫依安。
那個夏天之前的聖誕假期後,同學們見依安極顯然地消瘦許多,關切問候,依安皆表沒事。
復活節假期後,依安瘦到皮包骨。明顯的厭食症現象。同學們關切之餘更焦慮。諸般交流,誰要再靠近一點兒,依安便發出強烈訊息:Back off!
班裡有兩位醫生,醫生很清楚厭食症的後果:心臟及身體器官衰竭。醫生同學與院方商談。
院方第一次與依安交渉,依安拍心口:我沒事!不用擔心!
依安再明顯沒有的厭食症,令院方第二次再跟他交渉,依安這回的反應是:Back off!
英國很尊重人權,院方沒有任何理由對依安採取任何行動。
努力地第三回交渉,間接地對依安說,這訓練有時得耗體力,譬如抬sand tray, 那在你可能是個risk.....也許你可以考慮暫時休假?......
依安很清楚:你沒有適當的理由開除我的學籍!
然後便夏天了,2012暑假,依安心臟衰竭去逝。
開學時驚聞噩訊的同學震驚兼悲傷,之餘,憤怒。
院方額外安排午休時間group process讓有需要的同學參與。
我出席,因為我要知道院方有沒盡心盡力。
院方和依安的交渉,是我在那group process裡知悉的答案。
當帶領group process的導師提及依安的媽媽請問可否接收依安訓練期間的作品,我眼淚不禁上湧。好為他媽媽心痛。一個媽媽的心。她的痛。
靜默與哀傷裡,導師說:The legacy Ian left us, the power of denial.
他叫依安。
那個夏天之前的聖誕假期後,同學們見依安極顯然地消瘦許多,關切問候,依安皆表沒事。
復活節假期後,依安瘦到皮包骨。明顯的厭食症現象。同學們關切之餘更焦慮。諸般交流,誰要再靠近一點兒,依安便發出強烈訊息:Back off!
班裡有兩位醫生,醫生很清楚厭食症的後果:心臟及身體器官衰竭。醫生同學與院方商談。
院方第一次與依安交渉,依安拍心口:我沒事!不用擔心!
依安再明顯沒有的厭食症,令院方第二次再跟他交渉,依安這回的反應是:Back off!
英國很尊重人權,院方沒有任何理由對依安採取任何行動。
努力地第三回交渉,間接地對依安說,這訓練有時得耗體力,譬如抬sand tray, 那在你可能是個risk.....也許你可以考慮暫時休假?......
依安很清楚:你沒有適當的理由開除我的學籍!
然後便夏天了,2012暑假,依安心臟衰竭去逝。
開學時驚聞噩訊的同學震驚兼悲傷,之餘,憤怒。
院方額外安排午休時間group process讓有需要的同學參與。
我出席,因為我要知道院方有沒盡心盡力。
院方和依安的交渉,是我在那group process裡知悉的答案。
當帶領group process的導師提及依安的媽媽請問可否接收依安訓練期間的作品,我眼淚不禁上湧。好為他媽媽心痛。一個媽媽的心。她的痛。
靜默與哀傷裡,導師說:The legacy Ian left us, the power of denial.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正視感受
We offer support to children when we listen patiently and sympathetically to their concerns and their grievances, and when we are willing to repair the conflicts that occur, inevitably, in our relationships. Children learn invaluable lessons from moments of repair. They learn that, although it is not always easy, moments of anger and misunderstanding are moments and can be repaired.
/Kenneth Barish, Ph.D.
不只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其他關係亦然。
你和我需要的,是願意聆聽的心,要被同理,被認同。要被看見、被聽見。
儘管我的心事或感受在那一刻顯得多皮毛多不實際。
磨擦發生了,去acknowledge,去處理,去溝通。
不別過身去。
請不要別過身去。
我想起小時一回,父母說要帶我去動物園,我興奮地充滿期望地等待那一天,想像自己可以和父母「一起」(父母總忙著吵架打架幹活,其實都沒和我「一起」)的時光。
那一天到來,父母忘了那回事。
我很失望問媽媽:不是說要去動物園嗎?
媽媽恍然,沒一回事說:「哎呀這星期不得空,下星期六去吧!」
下個星期六,媽媽若無其事。
我也不問了。我寫日記:
永遠永遠不要相信大人的話。
永遠永遠不要相信大人的話。
永遠永遠不要相信大人的話。
(是的,我重復寫了很多行這句話。)
傷心欲絕。
當時表達不出的那個感覺是:覺得自己被欺騙,被玩弄,被漠視。
我的感受不被看見、理解。我的存在不被尊重。
我被我父母背叛。
如果要審判,你可以說:怎麼這麼小器?這麼不大量!怎麼這麼記仇?
不,我已不怪我父母,我也不記恨那回事。
我說的是一個小孩的感受。
一個人的感受。
同時聲明一下,年少的我,在重復寫「永遠永遠不要相信大人的話。」之前,已有許多不被看見不被聽見感覺自己不存在感覺被背叛的經驗/感受,現在回頭看,我會說那事件是鴼鴕背上最後一根稻草。
它是我生命的轉捩點。
那之後,內心裡我真的再也難以信任大人。或,人。
(當然,後來峰迴路轉,我重新學習信任。:) )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背後
每一句「開玩笑罷了!」,背後都另有真相。
每一句「我不知道!」,背後都有「知道」。
每一句「我不管!」,背後都另帶情感。
每一句「還好」,背後都另有傷痛。
關於溝通。
學心理治療常被訓練聆聽寂靜(silence),那沉默或寂靜說的是甚麼?
譬如見一位憂鬰症者,說話間他突然沉默半晌,我被教導的是,沉默之前發生了甚麼?(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silence?) 我說了甚麼?或,他說了甚麼?
我在那寂靜中感受了甚麼?
我可以由上述其中一個點向對方提問。或我說:What was going on for you?/What was happening?/Where were you?
沉默與寂靜是充滿訊息的。如果懂得去溝通,聆聽。
聆聽寂靜。
要懂得聆聽寂靜得先懂得與寂靜相處。
與孤獨相處。
要不然,便忙忙地略過,用聲音或動作填補那寂靜。
懂得聆聽寂靜,你會懂得起首的那三行字。
開玩笑罷了!那玩笑是怎麼開起來的,那一刻,你腦裡閃過的念頭是甚麼?心裡感受了甚麼?如果你讓自己安靜一下,看一看。那便是玩笑底下的真相。
治療裡當事人很常被問問題時說「我不知道」。我應對的方式是:「那說你知道的。你知道的是甚麼?」
一定都知道,都有答案。
「我不知道」說的是:我不想對自己負起責任。別人/你知道,你給我答案。
你幫我負責我的生命。
那是把自己的力量(power)交給別人。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不管!」
曾經我如此回應導師,導師應我:What's behind "I don't care" is anger.
是憤怒嗎?是有的。也還有其他許多感受。
看看吧,當你說「我不管!」,你的感受是甚麼。
問候人,常聽到的是「還好」「還不是這樣」。
聽著,那感受是無奈的。彷彿生活很麻木不仁,不得志。
當然有人的「還好」是:還滿意。
被問候,我要嘛回答:很好!活著真好!
要嘛,會略為報告:在寫功課啊,散散漫漫心神不在,看書看到頭昏腦脹...../很快樂,下雪令我很快樂,在雪裡散歩很快樂.....
我不麻木不仁地回答「還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