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此刻

你說過去生命的經歷像帶刺藤蔓一般纏繞著你,
盤據在你左腦的理智之城,
幾乎要壓垮你好不容易建築的城牆,
掠奪你還算清醒的自我。

你用了你畢生的努力,
想要讓自己看起來,美麗。

但在這一刻, 你看不見,美麗,
看見自己變形,
扭曲得不像生物。
你痛惡藤蔓弄痛了你,
使你呼吸,
困難。

我卻看見,
藤蔓是喝你大量的無聲淚水而生長,
而蔓延。
你想斬了那藤蔓,
卻怕斬斷藤蔓,
就失去了理智之城的意義。
那更為空無。

所以,你忍痛背負著這巨大沉重的藤蔓。
不忍切割。

你問我可否為你斬斷藤蔓?
我猜想,藤蔓無法停止生長,
除非不再需要喝下淚水,
與吃下羞愧。

你懊惱著,怎麼能夠停止流淚,
與羞愧,
這是你生命以來,
一直相隨的。

但是,你知道嗎?
你不是藤蔓,
你也不是理智之城,
你僅僅是你,
沒有了他們,
你才能真正的看見自己,
也才能看見你真實的模樣。

你不需要背負,
也不需要承擔,
更不需要鞭打自己。

你僅僅需要在此刻,
綻放你的美,
而不是追尋你的美。

你如實的成為你自己,
感受到你是你,
不需要再要任何的評價,
打量計算著你自己。

你只需要在此刻,
呼吸著、綻放著,
那就是美。

轉載自/同哀傷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操縱

當我開始比較覺知,我常看見自己如何操縱他人。
常吃一驚然後微微一笑。
人之為人,人是這地球最善於操縱的生物。
是這個能力讓人類存活。

如果只是覺知,看見,知道,不去審判那是好或壞。
操縱並不可怕。不是甚麼壞東西。
分別只是覺知與否。面對與否。
接受與否。

尼采說,人際關係全是權力鬥爭。它何嘗不是?

輔導工作也有它操縱的成份。
如何建立雙方的關係,如何在表達中思慮及選擇字眼,如何開始一段關係、結束一段關係,其中牽渉的技巧及知識,是操縱的道具。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轉載:同哀傷

小時候,你努力當個不會犯錯的小孩,以免觸怒了父母或老師。 長大後,你努力當個不會犯錯的成人,以免觸怒了這個世界。 小時候,一旦你有任何的出錯,狂風暴雨般的咆哮與毫不間斷的責罵朝你而來,讓你驚嚇萬分。

長大後,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任何人不滿不屑的眼神,你的世界立
刻狂風暴雨。 不同的是,責罵的聲音不再是從外在而來,而是你內在便有一個絕對不鬆懈的監督者,不斷的恐嚇你、責備你,怎麼那麼笨?怎麼學不會?怎麼總是出問題?怎麼老是被人有話說? 你從心裡無法原諒自己,深信若不是自己不夠好,老是不正確,怎麼可能得不到他人的一句肯定?怎麼可能他人始終看不見你的努力?又怎麼總是有話說?總是指責你?

你有沒有發現?小時候責備你的那些人已經不在了,至少不一樣了,但是即使如此,他們的聲音在你心中沒小過,不僅沒消失,還成為你心中最強大攻擊自己的聲音,並且日日夜夜不放過自己!

你因此消失了,你找不到自己,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只能聽見你心中
充滿責罵、攻擊、輕視的強大聲音,既冷酷也無情,並且讓人害怕與無助。
你也許無法一下子讓那聲音消失,但請你務必不要當一個看見孩子被
傷害也無動於衷的人。
如果你試著再更多貼近你心中更深處的角落,
看見那過去不斷歷經失落與失望的孩子,如何的不再相信這世界,如何的相信沒有人可以保護他,如何的在無助中忍受驚嚇,你怎麼能不為他感到難過?感到哀傷?
如果你真的能體會到他的傷心,你又怎能再接受強大責罵聲音在心中
繼續對那角落的孩子攻擊、咆哮、狂怒與厭惡。 你要用你現在的心靈力量,告訴那強大的聲音:「安靜」!在寂靜之中,以緩慢而溫柔的步調走向那角落的孩子,告訴那孩子:「對不起,我讓你受怕了。對不起,我會愛你、接受你,肯定你的存在不需條件與理由」。 你要帶著沉靜而勇敢的心靠近他,擁抱他,輕輕的說:「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很盡力。我也知道你一個人的孤單與辛苦。我都看見了,你不需要再獨自躲在角落哭泣。我會愛你、接受你,因為你是你,不需要成為誰,才能被愛。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Compassion

Only if people discover compassion for themselves will they be able to confront those they hold accountable for polluting our seas and cutting down our forests.

"In Buddhism we speak of collective action," he says. "Sometimes something wrong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and we think it is the other people who are doing it and we are not doing it.


"But you are part of the wrongdoing by the way you live your life. If you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at, not only you suffer but the other person suffers, that is also an insight.


"When you see the other person suffer you will not want to punish or blame but help that person to suffer less. If you are burdened with anger, fear, ignorance and you suffer too much, you cannot help another person. If you suffer less you are lighter more smiling, pleasant to be with, and in a position to help the person.


/Thich Nhat Hanh

和朋友談起父母對孩子的求好心切,考試七十多分是不夠好,考到九十九分該很了不起吧?不是,你可能得到的反應是:為甚麼不是一百分?

你知道自己內裡的critical voice嗎?那由小到大被父母、長輩不停地告訴你你不夠好的聲音。
於是你不停地鞭策自己,老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應該更好。
有時候聽輔導對象因微小事件責備自己,我問:那是誰的聲音?誰說你不好/不對/不該?
有時對方會回答:是我自己的聲音。
它變成了你自己的聲音。

可不可以,你沒殺人放火,你努力生活,努力活著,你已經好得不得了呢?(你知道做人有多累!)
可不可以,你是你自己,現在的你,你是該被尊重、呵護及疼愛的呢?
可不可以,如果別人不懂得尊重你,可你自己尊重、呵護及疼愛自己呢?
對自己仁慈。寛愛。

我讀一行禪師這段文字,想到的是好多人對自己的殘忍。漠視自己諸般感受,所有的悲痛、哀傷、憤怒、失落,全被鎮壓,隔離。
被問起好不好,好多人會說:還不是這樣!
這樣是怎樣呢?
你的感受是甚麼呢?
這一刻。

如果你問候自己的心,你的心在說甚麼?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In Love" from Every Thing On It. © 2011 Evil Eye, LLC.

If my face could only twist,
Then I could give my cheek a kiss
And whisper in my lovely ears,
"You are so beautiful, my dear,"
And look into my eyes and see,
Just how much I'm in love with me.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給有意從事輔導者

我本身是非常反對輔導員本身不曾受輔的,其中因素是,如果個人種種issue不曾被面對及處理,見個案時可能看不見自己的投射或反移情。那是可能對受輔者帶來傷害的。

同時,受輔是個人成長,是修行,是靈修,心靈的成長。個人曾面對及處理的,是力量,輔導員本身俱備的力量,會幫助到個案喚醒自己內在的力量。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真正的修行

許多人處理負面情緒時,常採取壓抑或自欺的做法。我一再強調負面情緒不是錯,本身也不會讓人生病,而是由於我們的阻擋或壓抑,才使身體受到傷害而生病。所以,如果你真的生氣,就要接納自己的情緒,避免自我欺騙、假裝沒有生氣。真正的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擔。

新時代理論如此看待“恨”:如果你不去管它,恨本身會回歸到愛。為什麼恨會回歸愛?其實,別人之所以恨你,是由於他對你有所期待,簡言之,是因為他還愛你。我在個人的修行路上,從來不懼怕恨,或認為“恨”是不對的。恨的存在,是在告訴我們要面對情緒,並從中獲得行動和溝通的力量。許多宗教和修行法門都告訴人們,不應起瞋恨心,應當寬恕他人。但人必須先接納、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後才可能做到寬恕,而不是一味壓抑負面情緒,勉強聽從教義勸誡,刻意寬恕或包容。唯有當我們面對真實的存在和感受,拋開自欺欺人的假相時,內心才會感到踏實,也才可能出現真正的慈悲和包容。

例如我的一個個案,一位女孩有人格障礙,常對家人惡言相向,有一次她跟鄰居發生衝突,內心非常憤恨不平,而她的母親卻道貌岸然地擺出說教的姿態,一味要求女兒寬恕他人,心存大愛。這位母親講的似乎很有道理,但做法只會更激怒病人。其實,她應當去了解女兒心中的委屈、表達自己的疼愛之情,因為女兒這時是在向母親討愛啊!當一個人有負面情緒時,唯有引導他認知自己的情緒才能助他化解心中的怨恨。若一味要求他無條件地寬恕和愛,只會造成反感,而不會產生任何正面作用。

人通過外在行為呈現的嫉妒或瞋恨等負面情緒,其實都不是人的本性。人性的本質是真善美。唯有當內在的慾望和存在達到一種和諧平靜的狀態時,人才會發現心的圓滿自在。這時,所有人性的負面物質,才能轉化併升華。因此,宗教的真正意義在於喚醒人內在的那份圓滿及豐富的大愛。當這些正面能量從心中湧出,我們才有動力幫助別人。

/許添盛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self-states

1. Feeling broken, fragmented and about to break
2. Feeling small, powerless or insignificant
3. Feeling of always needing to be in control
4. Fears of catastrophe
5. Fears of being left, abandoned, rejected
6. Feeling alienated, detached or not belonging
7. Feeling emotionally exhausted or that's all too much
8. Feeling raw/exposed/too open
9. Fear of being myself in case I damage or destroy
10. Feeling too full
11. Fears of letting go (holding on)
12. Feeling lost or directionless
13. Feeling emotionally numb, deadened
14. Fears of being alone or just a me not an us
15. Feeling of being put down/discouraged/attacked/bullied
16. Feeling that 'I am bad'
17. Feeling chaotic or mess inside/outside
18. Feeling damaged/bruised/ battered by life
19. Feeling empty, depleted, emotionally malnourished
20. Fears of falling
21. Feeling uptight, angry or sitting on a volcano
22. Feeling of wanting to hurt or destroy
23. Hating myself and spoiling my life
24. Wanting to withdraw, hide, put up walls to keep others out
25. Fears or feelings of being invaded, controlled, violated
26. Feeling rubbished/used/taken for granted
27. Feeling stuck in my life
28. Fears of traumatic loss

Until Recently, the self has been referred to in psychoanalytic literature as a supraordinate and total comprehensive entity. It has been viewed as the center of initiative, the embodiment of self-conscious subjectivity, and the core of being (Cushman, 1994; Holland, 1981; Kohut, 1977; Noy, 1979; Rangell, 1985). Such a perspective ha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personal growth involves increased self-recognition, identification of self-needs, self-acceptance, and coming to terms with one's core sense of self.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id=cps.037.047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