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失助(或稱習得無助論、習得無助、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爲描述學習態度或心理疾患的心理學術語,主要用於實驗心理學。

「習得性失助」可解釋為「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也包括了人類行為), 其中被動的因子占相當多數。

簡述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消極的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在諸多造成習得無助感的成因當中,最顯而易見、可預測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如戰爭、飢荒、旱災都會造成一個人出現習得無助感。

例如心理學家曾研究二次大戰猶太人大屠殺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發現他們開始拒絕關心和鼓勵自己。現代社會中容易造成習得無助感的環境則有:精神病院、孤兒院或是安寧療養機構。

當人類得到習得無助感時,他們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問題,也就是:
‧個人(Personal):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於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
‧普及(Pervasive):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每個層面。
‧永恆(Permanent):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習得無助感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由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他使用了三隻狗與鞍具行為來做為習得無助感的試驗。第一隻狗簡單的被加上鞍具,隨後被解下。第二隻狗被加上鞍具之後,接受短暫但有痛感的電擊,狗可以經由碰觸槓桿來停止電擊。第三隻狗與第二隻狗並排,並也接受同樣的電擊測試,牠前面也有槓桿,唯一不同的是槓桿沒有停止電擊的作用。 在實驗結束後,第一隻與第二隻狗都迅速的恢復原先的狀態,但第三隻狗則被診斷出有臨床慢性消沉症狀,也就是俗稱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較小規模的試驗是將兩組狗兒放在吊床當中,第一組狗兒被輕微電流電擊,但牠們能夠停止電流,另一組狗而則不行,當這個吊床實驗做完之後,再 將這兩組狗兒放到一個有障礙物的屋子,第一組狗兒在屋子中遭受電擊時,會跳過障礙物逃走,第二組狗兒在遭受電擊時,則不嘗試逃走,只會躺在原地不動,這就 是習得無助感,儘管狗兒看到第一組的逃走範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們並沒有嘗試。

在其他實驗當中,還用了不同的動物,結果都非常相似。在所有試驗中, 造成習得無助感最強烈的原因,是造成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進而產生了消極的刺激。

此外,也有與人相關的實驗,例如,一個人坐在一間可停止噪音的小房間裡,他如果找到可停止噪音的開關,並停止它,這個試驗者的心理狀況就加強了,僅管噪音相當小聲,一點都不干擾。這種簡單的意識到自己可改變小小地方的心理狀態,就相當足以作為習得無助感的對照。

────資料:維基百科

4 則留言:

我 提到...

我在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情感隔離的情況呢?

比如,在一個工作環境裏久了,跟不同的人交流過、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會形成一種臉孔、一種語氣、一種表情。

加愛 提到...

我,

我本身是這麼認為,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點兒情感隔離,分別只在於有多隔離。如果日子還過得下去,沒甚麼特發事件,許多人日子情感隔離不隔離便也照常過。

覺得,一些特發事件的發生,是契機讓人去找回自己,找回那隔離了的自己。

而人的角色,眾多兼繁複,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在不同的角色裡奔忙,的確不得不某個程度上與自己隔離,以扮演好那當時的角色。然後一直習慣性地回到那角色,長久以往,自己便是那許多角色,自己是誰呢?自己的感受在那裡呢?

我的經驗裡,接觸回自己的感覺,還真走了非常漫長的一段路,終於碰觸到很裡頭的痛,真天崩地裂呢!

而那經歷的發生,我想,是一切機緣的契合,生命,其實一直都在往著那個方向走,時機成熟了,便會走到那個點。看到及找到自己很內在很重要的一部份,情感的部份,找回比較完整的自己。

我,祝福你。你我都在同一條路上,都在向著那個方向走。

Rice 提到...

發現您的網址都頗具深度與反思

加愛 提到...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