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再說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很個人主義的。

要說存在主義跑不掉叔本華、尼采、沙特,要追蹤歷史可以挖出有的沒的一大堆名字。現代知名的是Rollo May和Arvin Yalom。這兩個人之前又有其他一些名字。但歷史不是我的興趣。

存在主義基本上也反快樂主義。但我的理論是,既然是個人主義,快樂悲觀都是閣下的事。我的理解是,我是我,你是你,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Yalom整理出來的,存在主義的四大恩賜(giving)是孤寂(isolation), 死亡(death), 生命的意義/無意義(meaning/meaninglessness of life)及自由意志( freewill)。

現在只想說說孤寂。

年輕的時候,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來的時候我一個人來,走的時候我一個人走。生命是寂寞的。

後來我發現,痛苦的時候,我可以嘗試要他人分擔,但他人不可能分擔我的痛苦。我的痛苦在我裡頭,感受的是我。一如我爸臨終前的痛,我願意替他分擔,但分擔不了。

這,便是孤寂。

我的理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寂的。有精神信仰的人不孤寂嗎?有家庭伴侶的人不孤寂嗎?可不就是因為孤寂人們尋求精神信仰結婚生子連群結社嗎?

尼采說,我們創造了上帝,我們殺死了上帝(We created God, we killed God)。

後來我認識了孤寂,接受了它,不再害怕。心裡便安和了。

生命對我而言沒有好或壞,只是一個過程。很墮落嗎很爛嗎很振作嗎很積極嗎很消極嗎很憤怒嗎很有愛心嗎,都是個人的選擇,都,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經歷,學習,存在的過程。

我不能以自己的好壞對錯去判斷他人。存在主義。

我尊重個體生命,存在主義。

我愛我的生命,我的存在主義。

1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來的時候我一個人來,走的時候我一個人走。生命是寂寞的" 這一句話很真實,也曾這樣想過. 後來竟然在一個剛當爸爸沒幾天的同事口中聽到了,他說"來的時候一個人來,走的時候也得一個人走,所以首要的事情是教會寶寶學習獨立",對生命可以看得這般透徹也不容易呢,由其是對剛生下來的小寶貝.

也很同意你說的"生命沒有好或壞,只是一個經歷,學習,存在的過程". 每一個經歷也許正嘗試教會我們面對,了解一些感覺,對於那些會讓我們害怕,難過,逃避的感覺,真實面對了,它就過去了.

當輔導員要有很慈悲,很沉穩的心,很清晰的理性和很深的關懷吧?真不容易呢,要承擔那麼多負面的情緒.

匿名 提到...

天空,是呢,我覺得你那位同事對孤獨是有體悟的,便孩子一出世便為他做準備功夫,多麼難得。

是的,當我們逃避,那被逃避的我們嘗試不去看見它,可不去看,不等於它不存在; 面對了,我的經驗是,其實會發覺它沒想象中的可怕。面對了,接受了,內心便得到安和。

講起來是短短幾十字,那過程,卻可以是極漫長的一段路。心和腦之間的距離很短,那歷程,認識自己的心,卻可以極漫長。

當輔導員和其他職業一樣,每個人本質及出發點不一,輔導員也有好有壞的。遇到不好的輔導員,當事人是可能被傷害更多的。

我個人不會覺得那些是負面的情緒,覺得那是人類情感裡必然存在及應被尊重的。所有的憤怒厭惡恐懼傷痛等等是人類生命的一部份,沒有憤怒我們不會明白安和的意義,沒有厭惡我們不會懂得喜愛,諸如此類。我覺得,很多問題,就出在我們否認及壓抑那些所謂負面的情感,而我可以做的,便是讓當事者知道,可以生氣可以厭惡可以害怕;並不覺得自己承擔了甚麼。

感受,是有的,有時候感受了當事者的傷痛,自己心裡也會痛。但我想,那是陪伴吧,我無法分擔他人的痛,可是我可以陪在旁邊。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知道有另一個人是知道的,自己不是孤獨的。

匿名 提到...

天空,睡了一覺醒來,忽然明白之前的答覆之後心裡那自己沒聽好的嘮叨──我應該跟你道謝,謝謝你的關懷。謝謝你,天空。基本上每位輔導員都該有位督導,那是很重要的支持及檢省;到底輔導關係裡頭七情雜陳,閉門作業孤軍作戰絕對非理想之道。同時,輔導員是被鼓勵間中安排本身的輔導的,不忘個人的成長及發展。

簡而言之,要做個理想的輔導員,首要的就是不忽略及照顧好個人的身心靈健康。我會好好照顧自己。

和你這一問一答,間中過程讓我再次體悟自己性情的倔強,稍後有時間會寫一篇有關的文字。

謝謝你,天空。

我很喜歡′天空′這代號。

匿名 提到...

前一些時候陪伴一位朋友走過了一段痛苦的日子,也感受到了你說的投射性認同,心裏跟著難過低沉了好一段時間,所以才更覺得當輔導不容易. 因為那是一位好朋友所以覺得這不是甚麼附出與承擔只是陪伴,為他擔心,希望他好,可是當輔導員要對任何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給予同樣的愛心,因此更覺感動.

不過會痛,會被撞擊,會混亂也許也是因為內心裏或潛意識裏也有相同的情緒感覺在呼應? 每一個輔導的機會也是在輔導自己,一同成長? 同意你說的"不會覺得那些是負面的情緒,覺得那是人類情感裡必然存在及應被尊重的。所有的憤怒厭惡恐懼傷痛等等是人類生命的一部份,沒有憤怒我們不會明白安和的意義,沒有厭惡我們不會懂得喜愛",也覺得在痛苦裏我們反而更能進入生命的內層.

那一天留言要想一個代號,就想到了天空,喜歡天空的寬廣,偶有烏雲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雨過就天晴了 :-) 我想我們的心也一樣吧,要學習面對和放下,放下以後就不成為痛苦了,也覺得心更輕,就像有洞的茶壺才不會滿,才能流動,才能一直裝進新的東西.

謝謝你的分享呢,在這裏學到了不少,也可以體會到人的心靈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也因此輔導是可能的,是會有幫助的 :-)

匿名 提到...

天空,

成為輔導員的同時,本身必須接受輔導。本身的被輔導經驗,讓我深深體會自己裡頭的孤獨與傷痛,那樣子的經歷完全扭轉了我的生命;我想,它給予我的,是同理心。讓我看見,人類靈魂深處無聲的嚎哭。會找上輔導的,都是在痛苦掙扎的靈魂;因為本身體驗過那樣子的無助與痛,和當事人面對面坐著時,我看見的,是他們在掙扎的心靈;由這一點而言,認識不認識,並無太大分別。

同時輔導訓練所渉及的種種知識與技術,出發點皆為了更有效地幫助人,所應用的,不單單是′愛心′。

我是知道有一些不好的輔導員的存在的,那不好,對我而言是對個人內心體悟不足,不自覺地在輔導關係裡追求個人所需,譬如滿足個人的控制或權力慾,或抱著營救心態;找上輔導的人,通常都是脆弱的;不幸遇上不好的輔導員,被利用的同時可能傷害更大。

我想人類的共同點是我們擁有同樣的七情六慾,而在輔導關係裡,個人情感感受多深,直接影響本身在那關係裡所感受到的;如果對個人的傷痛無助沒有體會,便很難可以體會當事者的痛與無奈;這便是同情與同理的分別。輔導關係裡的幫助,往往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所以我認同你所說的,會被撞擊,是因為內心裡有相同的情緒感應。的而且確,每一個輔導機會也是在輔導自己,一同成長。那路,是兩個人一起走,輔導和被輔導的,兩個人都得努力。

我是存在主義傾向,總覺得難以想象一個只有喜樂沒有苦痛的生命,若無對比,怎麼體會得到喜樂的存在與意義呢?是生命的無意義讓我們去給予它意義,是痛苦的存在讓我們去尋求喜樂;我覺得,生命若無痛苦,我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與意義。

謝謝你的分享,天空。

匿名 提到...

天空,

寫著天空兩個字,便感覺自己看見天空。

這便是代號的意義。它是一個形象與象徵,非常潛意識的運作,同時非常宇宙性。

應用象徵(symbol)來探討個人內心,是輔導訓練之一。

你所用的代號,它所給予你的意義,反映你那當兒的內心與盼望。我的感覺是,你寛廣的生命,這當兒出現了烏雲,而你是接受它的發生與存在的,抱著信心,等待烏雲化雨消散,再見藍天,看見輕飄的白雲。我想那裡頭,包含許多你對朋友的關愛與盼望。

而同時間連接有洞的水壼,一個代號的同時出現另一個象徵,多麼有趣!這是可以不停連想追索的,和自己的心來一番交流。寫著,我微笑起來。

匿名 提到...

加愛,

讀你的回答也讓我微笑起來,我是用意像思考的,因為不擅長於文字的表達,所以腦海裏充滿的總是一個個的畫面.
有洞的水壼 - 它不完满,可是很自在,因為有洞所以不用满足他人對水壺的期待,不被發現也沒關係. 因為有洞,水倒進去也就流出來了,所以可以流動. 因為還是水壺,所以也裝得住一些水. 可以感受生命中的快樂與悲傷可是不讓它成為一種牽絆.
存在主義 - 想到的意像是達利的畫(記憶的永恒 Persistence of Memory),荒漠,疏離,荒謬性,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人生是一連串的決擇","人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來的". 看到草原上一間黑暗孤立的小屋.
後來讀了佛洛姆的幾本書,它給我帶來一些溫暖.荒漠,疏離有了解釋,人也並不是全然孤寂的,因為人有共通的心靈.
生命對我而言是一個旅程,去經歷,去探索,去分享,去關懷,得到甚麼倒不是那麼重要了.
死亡 - 看見了黑暗,也看見了光,看見了永恆. 在痛苦裏學習放下,在放下裏還原,回到最初的清澈純淨.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湖水 :-)

匿名 提到...

你說"會找上輔導的,都是在痛苦掙扎的靈魂",是否也覺得其實會找上輔導心理上已有一大半是健康的?因為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掙扎.

在這裡也學到了要安於不安,因為那是一個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機會 :-)

我對輔導的認識僅來自於Scott Peck的幾本書(The road less travelled 等). 也讀過一本認知行為輔導的書 (當時陪媽媽見過幾個心理醫生,卻沒找到合適的輔導)

匿名 提到...

天空,

有洞的水壼,按照你的形容,我的感覺是你現時性情知足、通達。

存在主義所給予你的形象,在心理動力的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可利用那些形象深入而長遠地探討內心呢!

我會覺得,你所看見的,是你對生命的體會。眼前,我覺得你還蠻自在的。

會找上輔導的,我想我可以說的是,開始了走向康復的旅程。那段路,通常是極漫長的一條路。有一些人到最終只能康復到足以正常生活,有一些極深重的創傷是很困難痊癒的。

輔導,主要是幫助一個人成長。我個人感覺是,生命,是沒有痊癒這回事的吧?

呵我覺得真難得你懂得安於不安!我的督導曾在我遇到一些個案問題,完全理會不出答案時說: 要學習安於不知道。我想安於不安,安於不知道,是對生命的信任吧?

Scott Peck的書對我而言很有啟蒙性,時常在輔導關係及日常生活裡應用到他說過的一些話。很記得他說過的一個個案對象,一個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在一場風暴裡車禍身亡。同一天,Scott Peck小心翼翼駕著車子,不斷跟自己說要活下去,還不能死。潛意識,可以左右我們的生死。

認知行為強調的是生活管理,是很指引性的輔導,比較不去處理童年創傷,而專注於管理好眼前生活,蠻適應要求理性生活的人,普遍上我覺得適合務實性情的華人。

心理醫生據我所知和輔導員是可能相當大差異的,輔導員的訓練牵渉輔導派別及技術比較多,心理醫生的訓練則心理科學比較多,故面對當事者的態度可能不一樣。

不曉得你那兒的情形怎麼樣,英國這兒是有英國輔導及心理治療師協會,要成為合格輔導及心理治療師都得是協會會員,上網可找到會員名冊,可讀會員履歷,從中挑選的。

之外,我覺得若能閱讀輔導技術的書本,對於幫助情緒受困擾的親朋會有幫助,對日常人際關係亦然。輔導技術教的是何謂聆聽,如何聆聽;何謂反映,如何反映等等;一般人在嘗試幫助另一個人時,傾向直接給予答案告訴當事人該如何做,不知若能應用有關技術,幫助對方自己找出方向才是更大的幫助。

匿名 提到...

加愛,
Scott Peck的書印像最深刻的是他說當有兩條路選擇,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選擇比較困難的那一條通常不會有錯. 一路走來還覺得真的是這樣呢, 而且也發現我們直覺認為容易的那一條通常是逃避的那一條,而認為困難的通常是面對的那一條,不過現在慢慢的感覺不一樣了,也開始覺得面對比逃避容易了..嗯,有些離題了所以不多佔篇幅了 :-)

非常感謝你那麼細心仔細的回應,學到了很多,也對輔導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這裡就可以感覺你是一位很好的輔導員, 可惜我不住倫敦,我媽也不是. 你對馬來西亞的情況了解嗎? 我現在不住那所以情況也不熟. 我們看的是Psychiatrist,純藥物治療,可是我一直覺得輔導也很重要. 不過也三十幾年的時間了,我想也不容易改變,只希望對她的情況有些幫助,任何進步都是進步啊 :-)

匿名 提到...

天空,

是的,我也記得那番話。記得他說,人的天性,就是懶。

逃避,沒有盡頭;面對了,生命得以充實,對我而言是比較有意義的生命。

寫這部落,為的就是希望人們對輔導多些認識。謝謝你的回應,讓我直接感受它的效應。

最近和馬來西亞一位朋友查詢當地輔導狀況,所得結論是在大馬辦輔導的主要是宗教團體,特別是戒賭、戒毒等中心,之外有一些主要為青少年服務的中心;朋友跟我說,大馬人捨得花錢進修,花錢接受輔導,非常不普遍。我在倫敦生活多年了,對當地情況不甚了了。上網查來,是有大馬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卻不見有輔導員或治療師名單。我想發展中及先進國,只要在心理輔導協會/中心幾個字前加上當地國家名字,上網該都可查到一些資料。

Psychiatrist是精神病理醫生,心理科學訓練外俱備醫藥訓練。一般人有觀念精神病不會好,我個人覺得並非必然;問題在於個人怎麼看待甚麼是′好′,然後怎麼照顧自己及身邊的支持夠不夠;但這說起來是非常非常長篇的爭論。往後會逐歩寫些關於精神病的課題。

關於你母親,我想本身及身邊的人對病情的認識及了解會有很大幫助。感覺你態度很積極,若說希望她情況有幫助,希望有進歩,得先說她現在情況是怎麼樣?然後希望是怎樣的進歩,進歩到怎樣?

我得顧及留言讀者的隱私及安全感,瞧你自己怎麼感覺,如果想談你母親病情,你可以在這兒公開談,也可以另外電郵給我ykwongjiaai@gmail.com

我會盡自己所能和你交流。

匿名 提到...

想了一想,還是決定不把媽媽的情況公開,因為那也許不是她的意願. 有機會可否談談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與恐懼症(Paranoia)? 我關心的還有對這一類病人的對話方式,因為本能的反應是會去否定他們的說詞,因為不合邏輯,可是好像那只能讓他們覺得被否定,不被了解.那是我開始讀CBT的原因,理論懂得,在實際對談裏卻沒辦法做到.

匿名 提到...

天空,

要寫的文章寫了張單,欠著自己好多稿債,精神病是我′賬單′裡其中一項;會盡力盡早寫出來,只稍時間允許。

同時,你可試試上網查詢有關資料,或找有關病情的書本嘗試閱讀。

能夠體貼到媽媽的感受不公開談論她情況,我覺得很難能可貴,尊敬你對媽媽的尊敬。

這裡先跟你談一談和這類病人的應對。

的確,否定他們所說的結果會令到他們覺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了解,不被接受,會心裡更壓抑,可能便往內退縮,再也不說,反而不好。

需要了解的是,現實(Reality),不是發生在外頭的一切,而是我們如何詮釋那所發生的,現實,在我們腦子裡。

因此精神病人的說話,不管在外人看來多麼不合邏輯,在他們腦子裡,那一切卻是切切實實,絲毫不假。

然後知道,精神病人的種種幻覺幻想,是他們的自衛機能(Defense Mechanism),因為本體無法應對內在的恐懼悲傷憤怒等情感,潛意識便製造出那許多幻覺幻想,把自己由那些情感分離(split)。

認識這兩點,我想有助於你接受母親不合邏輯的說話。

我想一般人的反應是害怕、恐懼,當面對精神病患說些荒誕怪異的話,希望你知道那只是他們的自衛機能後,心裡不再恐懼。

那只是他們潛意識裡幫助自己應對內在情感的方法。

如何和母親對話,我覺得不否定她所說的很重要。也不需要認同。重要的是用一顆心去聆聽,她所說的事情,裡頭必有物體/對象(Object),嘗試了解那物體/對象對她的意義是甚麼,這物體/對象一般是迫害者或救助者,也可能有其他的角色;然後留意她故事情節裡,她的感受是甚麼。如果能夠真誠、接受地對她反映她的感受──譬如跟她說,你覺得很害怕啊?你覺得很傷心嗎?等等──我想可以幫助她認識及面對自己的情感,至少,可以幫助她感覺自己被了解被接受。

同時,我們之前談話也說過,所有悲憤恐懼等等全是人類情感一部份,讓她表達她的恐懼憤怒,莫加以壓抑。

同時切記莫將她表面上針對你的控訴指責等放入心裡(take it personal)讓自己難受,如果事情這麼發生。往往,她只是要表達自己的悲傷憤怒恐懼,需要有個對象做為管道。

我的督導曾經和我說,和妄想及恐懼病者一起,切忌和他深入討論他所說故事情節,莫去追問細節,怕的是那將鼓勵他加深妄想。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時候,就甚麼都不說,只聽便好。

之前你提過投射性認同,我那篇文章裡有提到,投射性認同的好處是,你可以幫對方感受了,把感受反映給他,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故,和母親一起說話,留意自己的感覺,有時候,你所感覺的,可能是她的感覺。

和精神病患一起生活精神壓力很大很沉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照顧自己,自己身、心、靈健康。要儘量安排時間及空間給自己。可能,可以考慮本身接受輔導。因為那裡頭的苦,不是外人所能理解。你可能需要一個可以發洩可以被理解的空間。

同時,和精神病患一起生活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內疚感及營救心態。天空,想跟你說,莫嘗試靠個己力量營救母親,儘量借助專業及其他支助。

暫時談到這裡。

祝福。

匿名 提到...

加愛,謝謝你,這些都是很有用的資料,也同意不論是有病還是沒病的人都希望被接受,被關愛的. 精神病也與身體的其他病痛一樣,有病痛是正常的.對我而言比較具挑戰性的是溝通的方法,要讓對方感覺被接受,但又不能助長他的妄想..所以在接受以後還是需要幫助他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以破解負面思考的習慣. 是這樣嗎? 不過這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又被當成不被接受了. 嗯,把他的感覺說給他聽是很好的方法.

匿名 提到...

天空,

我個人經驗是,要讓他人感覺被接受,先要懂得接受自己。往往,我們對他人的不接受之處,是自己的內在投射。了解自己很重要,譬如檢查自己的偏見,討厭甚麼人甚麼事為甚麼討厭; 自小我們被教育甚麼是錯甚麼是對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加上生活遭遇,不自覺地每個人裡頭都有一套對錯好壞喜惡的標準,然後不自覺地將這套標準套在他人身上。若能明白這點,而對他人不加以判斷,自然便能讓對方感覺被接受。

然後,同理心很重要,同理心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他,想像對方的沮喪害怕不安,明白那也不要他想要的;若能做到這點,我相信有助於打從內心接受對方,而對方也因此感受到自己被接受。

我相信你對媽媽是接受得很好的,溝通上只要不和她討論她的妄想──不去追問故事細節,我相信便可避免助長她的妄想。

如何幫助一個人學習由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認知行為(CBT)方法可以加以參考。你看了書,不曉得如何應用的地方,再和我交流好嗎?

我覺得先讓媽媽感覺到自己被接受、被愛,是首要任務。那會是其他工作的基礎。基礎建立好,其他的才得以進行。

匿名 提到...

加愛,謝謝,是的,不斷的檢查自己以及對他人不加以判斷很重要,在我們心裏頭會有兩個"我",一個是會對外在情緒反應自然反射,自我保護的"我",一個是可以像旁觀者般,觀照,覺察自我情緒反應與他人情緒反應的"我". 不斷的檢查自己可以讓自己不致陷入第一種"我"之中,而可以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去了解,去接受對方,從而有溝通的基礎.

匿名 提到...

天空,

你的回言,就是輔導技術裡的「反映」,把我說的話,自己理解後,重新整理出來。

「反映」的作用,是幫助當事人更清楚看見自己所要表達的,同時讓對方感受被理解、被接受。

這是溝通技巧。讓對方感受到,他說的話,被聽見。

是的,你的理解完全正確。

也謝謝你表達了我所要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