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関於我的潛意識

関於我的潛意識,後來我明白了。

當我在婚姻裡非常非常不快樂,非常非常孤獨,非常非常痛苦的時候, 我都不肯放弃。理智上我跟自己說,我一定要盡我所能,我一定要做所有我能想到的做到的,我一定要確保終於這段婚姻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可以毫無遺憾,絕對不後悔。

那期間我很恐怖地發現,我在重復我父母的婚姻。

小時候我常見父母吵架、打架,那令到我非常不快樂。我不明白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甚麼,把孩子生了下來又是為了甚麼。很年少的時候,我便對自己說,我絕對不會讓自己重復我的父母。

我徹徹底底的無法意料,我意然走上同一條路。發覺的時候,我幾乎無法原諒自己。可是我仍然不放弃我的婚姻。我裡頭有個聲音說: ′我要讓它不一樣!′

然後我發覺,那說話的,是我理頭的小孩。那個不快樂的小孩。

我,企圖挽救我父母的婚姻。在我現在的婚姻裡。我終究要挽救的,是我的童年。那個不快樂的小孩。

那,便是我的潛意識。

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之前,我一直受著它的控制。

29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的脾氣很暴燥,已經傷害了很多人,儘管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面對問題、太過壓抑、情緒找不到出口等等等等,但真正的問題是什么,還整理不出來,我想,當中會有很大的部份是我不承認的事實。
我有童年陰影,但忘記了,鉤不起來,可能只是被大人忽略照顧罷了(所以現在很會安排家人做東西,怕他們感到受忽略),其他,還在整理中。

匿名 提到...

吹笛手:
稱自己為吹笛手,就是潛意識了。
那個幫你起這名字的聲音說甚麼?那是誰的聲音?明白自己,是一個過程,常年累月的作業,成大業不是一朝一夕的啊!

匿名 提到...

因为那个辅导,我了解到小孩会复制大人的行为思想态度,也会因为一些负面的情绪在长大后会不知觉中被左右了。

匿名 提到...

我,所謂的复制,我想是我們不自覺地學習了那些思想行為與態度,所以心理學家常說人類是相當大程度上被conditioned的。環境的塑造。如果能夠看到那前因,便能夠做出改變。擺脫過去。

匿名 提到...

要看到前因,必须冲破重重障碍。
冲破障碍必会使人受伤。但,这绝对是值得。
只是,很多时候在要冲过去的开步时会退缩。

匿名 提到...

我,感覺你很在意′令人受傷′,你會怎麼說′令人受傷′?而改變,有時是可以蠻令人害怕的,人類是習性的動物,有句話說和魔鬼同住久了至少知道他,要改變,前面的便是未知數,對於未知數,我想那是人類求存天性(surviving instinct),自然地生起危機意識。可曾經有人說道,如果一直活在知數裡頭,我們便只是在一個圓圈裡打轉。你能夠那麼自覺,是多麼難得!

匿名 提到...

我是自覺嗎?但我怕受傷因曾到過崩潰谷。

匿名 提到...

你覺得自己自覺嗎?

曾經經歷崩潰谷可以令你心惧,但它的正面作用是,你知道它的發生,你有經驗,因此有機會避免它再發生。認知行為輔導會往這方面探討,第一個問題: 崩潰事件的觸發點是甚麼?發生了甚麼事那甚麼事的發生你的想法、感受是甚麼...被拒絕嗎被遺弃嗎被背叛嗎?...

匿名 提到...

我似乎有点太自觉有点太敏感了。
觉得对已发生的事情有过經驗,我未必可以避免再次发生,因为每件事都是单独个案也没有强烈第六感提醒自己。
是,我知道每件事情的发生必定有其意义。
我从没有责怪过引爆炸弹让我跌入崩溃谷的人所以触发点应该不成立吧。
事情发生后我的感受是:为什么为什么很伤心很伤心很痛很痛...那时完完全全没有想法大概是想法当机了。
后来知道了这个引爆的不只是该件事而已,还一统把久有的被隐藏的情绪感受都一拼引爆。结果看到的是,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乡下。虽然最后知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但,还未被清除...

匿名 提到...

我,自覺與敏感是一種能力,也是力量; 若能善用,它可以給個人生命帯來許多色彩。每個人能力性情不一,對我而言,沒甚麼是′太′的,一些人太遲鈍嗎一些人太敏感嗎?遲鈍有遲鈍的好,敏感有敏感的好。活著,就是善用其材吧?

從你的說話,感覺之前的輔導你得益不少,或許,已開啟的旅程將繼續下去?

的確,有過經驗不表示同樣事件不會重來,有些現象卻是可以留意的,譬如,周年紀念; 生活忙碌,人們對一些事件的發生日期可能沒在意,可是身體感覺會有自己的記憶,待周年日期接近,會不自覺地陷入低潮,所謂的潛意識。這只是例子之一。這些,都是可以學習處理的。

情緒的崩潰表面上是因某人或某事,追蹤根源會發現其實不然; 因此,我想我明白你不怪那人。

匿名 提到...

好,我会学习善用其材,谢谢!
你说的潛意識,跟细胞记忆是同意思吧?
我跨过了崩溃谷后有跟人说过,我没有怪责任何人。他们不了解,不是那个人搞成你这样的吗?怎么说他也有责任。我想,责任?真的他有责任吗?

匿名 提到...

我,潛意識,怎麼說呢?所謂潛意識是潛在我們意識裡頭,等著浮上來的意識。它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自覺它的存在。細胞的記憶,是不錯的一個解釋。

関於責任,我想我們能夠真正讓之負起責任的,是我們自己。沒有人可以逼其他人去負他們不願意負或不知道的責任。

人際関係充滿無形、複雜的動力,真要分清楚到底誰的責任難免又更複雜了。我覺得,還是各安天命,做好自己所能做到的,則善莫大焉!

匿名 提到...

我了解,没什么是需要别人负责的,全都是自己。可是当对于别人的情绪出现时,是不是只要自己舒缓事情就可以过去?

匿名 提到...

我,我想我需要較明確地理解′當別人的情緒出現′及′自己舒緩′的進一步意思。感覺上,彷彿你容易受他人情緒的影響,你在意....

匿名 提到...

是,我在意。因爲我不懂得看自己,於是我把視線放在外面,為別人做事,依賴別人給與的回報/回應/肯定來充塞自己缺乏讓自己快樂的元素。

“当于别人的情绪出现时”=比如別人生氣
因爲我被那個生氣影響了情緒,所以
“自己舒缓事情”=盡量自己調整心情,就可以靜靜得看著對方在生氣。
可調整自己心情並不容易啊。當我被影響了,我就陷入了。是不是其實潛意識裏跟我有關?否則爲何我會被影響?

匿名 提到...

我,由我們的談話,我覺得你是個相當自覺的人; 當你說你不懂得自己,覺不覺得可能你沒看到你所懂得的,而把焦點放在你所不懂的?可以試一試說說你所懂得的嗎?

能夠看到自己討好他人為了得到肯定,不就是懂得了嗎?許多人並不自覺自己這麼做著。能夠這麼自覺,便是康復的起步。

關於你所舉的例子,我可以說的是,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一般人都有營救心態,看到人家哭了傷心了生氣了,自然地都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不再生氣,原因,那麼自己心裡比較好過。陪著一個傷心的人任他傷心,一個生氣的人任他生氣,不逃避那個情感,難度比較高。

會問自己為何那麼在意,是又一個例子顯示你自覺性之高。

那麼,談談你對生氣的感覺吧!關於′生氣′,你腦子裡浮起的是甚麼?

匿名 提到...

我知道自己是有所懂,只是我的不懂比懂得還來的多,所以焦點自然而然就落在不懂上面。

我懂的是...沒有東西浮現...代表什麽?

生氣:通常都沒有説話。整個頭腦脹鼓鼓的。理智知道的“生氣沒有用;生氣會氣懷身體”統統都用不上,因爲那時非常允許自己完全處在生氣裏,給自己完全浸在氣憤中,很氣很氣。
是該怎麽處理?

匿名 提到...

我,當你說關於自己所懂的,毫無意象;我當下的聯想便是之前說過的,人們怕的,是自己的光明。

你怎麼說?

怎麼處理你的憤怒,有許多不同立場、角度與方式。市面上常有憤怒管理課程(Anger management),我相信網上可找到有關資料。憤怒管理是比較理性的處理法。

由你對自己生氣的形容,感覺你性情裡有非常感性的一面,也可以試試其他輔導,若有意選擇輔導;不然,就和親近的朋友或親屬談啊,或運動啊,嗜好啊等等。你覺得自己該怎麼處理呢?

匿名 提到...

我覺得那個不懂有如猛獸好像會吃人,卻又能讓我變成一個‘有形狀的人’,這樣我可以說出我‘屬於什麽樣的人’。

因爲知道内心宇宙的浩大,所以我自然不會走進比較理性的書籍角落。

我不算是一個健談的人。我沒有太多親近的朋友。有也離開很遠的,大家有各自的生活。我可以常見到的朋友卻不太能讓我開啓往外釋放的管道。還是有距離,心裏的。他們說我很沉,寫的博深又沉,說我該說比較淺白比較生活化的東西,不要每天都大道理,他們不懂得回應。我當下想怎麽可能?後來想穿了,其實是我在乎這些人,他們說的我在意。其實是因爲潛意識在文字裏釋放的負能量他們也感受到了。這其實也代表了我的負能量還存在的,我要做些東西了。
我家的文化是沒有很親近,所以我們沒什麽聊天更毋庸說聊心事了。
我也不是一個往外跑的人。通常情緒出現時,我會看著儲存著直到差不多頂點了,才找出口。一般是找也是這條路上的朋友來聊。
很不健康。

匿名 提到...

我,你的這番話,令我感動。感覺我們談話以來 這是你透露自己最多的。你的孤獨感。

你是那麼強烈的感覺到孤獨。

曾經我也這麼感覺。不是沒有朋友,不是沒有生活。可是那孤獨的感覺,強烈而真實,無處可逃。

後來我才發覺,很多人和我一樣。那孤獨的感覺,便比較容易承受了,便不再感覺那麼孤獨了。

我想,沒有甚麼是不健康的; 人是人,人不是萬能的完美的; 而生命是一個旅程,我們都在掙扎摸索寻求自己生命的意義,一如孩子學走路,不停地跌倒爬起,終於自信快樂地大歩而行; 摸索的過程中,孩子得仰賴物件或大人的扶持....

感覺,你裡頭有個聲音,有點兒苛刻,會責備,會挑剔,要求你更完美,不高興你顯得鬆弛....

匿名 提到...

我,因為回言有些資料我覺得可能洩漏你身份,不以登出。

回言中你以′病人′自稱,我見著心裡不適。你認為自己是病人嗎?

弗羅依德時期接受輔導的都被稱為病人,那之後一位美國精神心理學家Carl Rogers革命反弗羅依德派系的輔導法,創立了當事人中心輔導(Client/Person centered counselling),稱輔導對象為當事人而不是病人,因為Carl Rogers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向善向光明成長的潛能,都是人,不是病人; 他們需要的是適當的條件與環境,而輔導員做的便是提供那條件與環境。

我本身是傾向這個看法的,並不認為你是病人。你對我而言是一個人,一個努力、學習、探索、成長著的人。

也不要把我放在比較高的位置,因為我也是人,也一樣在努力學習探索著成長著。和你的交談,我也學習許多。簡單而言,我們眼前是有緣結伴而行。

你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自己復制了父母,對自己要求嚴格無法鬆弛;如果現在我倆交換位置,你是我,那你會怎麼回答自己?

匿名 提到...

遵意來言不登。

很高興聽見你說的,你可以改變自己的選擇。那剎那感覺你向前邁出了一大歩。加油!

也非常高興你那番話,以偶而傷風咳嗽來形容現在的自己。

謝謝你的明白與體會。寫這個博是我對自己受輔導幫助的回報,因為受益良多;同時感覺華人社會對輔導認識不多,一般人對輔導的觀念是′有病′才見輔導,容易心生恐懼與抗拒。我是希望能盡自己的力與心,回報生命。

我也在學習中。寫這個博,是一面寫一面學習,它幫助著我繼續成長。

我的生活是有色彩的,是因為我曾經生活在黑暗裡,從黑暗走出來,便看見外頭的光彩。同時,不忘記生命裡頭黑暗的一面。

匿名 提到...

來言不登。

謝謝你眼中獨立堅持自在的我,如果你看見的我是那樣的,spot it got it,能夠看見便等於你也擁有你所看見的。在你裡頭,等著被發掘。

你的要求我很仔細的思考了很久。會給你一個答案。你覺得是甚麼原因讓你想看我那個博呢?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來言不登。

謝謝你所說,會好好記住這面鏡子。同時不要忘記,所有我說的話都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永遠不要忘記,它不是真理。

很高興你很快地自己做了一個決定,那讓我看見的是你的力量。

由這個經驗,你的體會是甚麼呢?

匿名 提到...

自己要take in charge。或許是我在提出時沒有好好思考清楚。

匿名 提到...

我,要be in charge,很高興你這麼說。人是需要感覺自己in charge的,能夠這麼感覺,便等於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不要太介意自己是不是沒有思考清楚,能夠提出你的要求,是你的勇氣,那是積極的表現;不問,便永遠不可能,問了,等於給自己一個可能性。也給了自己一個經驗。我是經驗主義者,相信生命就是經驗累積而成,經驗永遠是好的,壞的經驗也是好的,因為它讓我們學習良多。

我是介於許多複雜因素及界線問題,不得不詳加考慮。我也由這經驗獲益良多,謝謝你。

你覺自己在這過程裡得到的是甚麼?

匿名 提到...

我很贊同你說的‘壞的經驗也是好的,因為它讓我們學習良多’。因爲經過壞的才看/得到好的。

這個過程,我覺得:對外要說的做的,要多觀察要漸進的。不過我的問題是,我的負荷力很有限,不能夠裝進很多的細微事物、不能兜很多彎,所以很主張直接。我知道直接最容易受傷。可是如果不能坦白直接,會覺得很壓抑。
這個過程我平時也有經歷過類似的。但通常我沒有表露我的想法,對方也沒有多問,反正只要我停止了就算是事件完結了。我也沒有詳加分析。謝謝你。

匿名 提到...

我,我也謝謝你。

聽你語氣,彷彿有點怪責或介懷自己性情衝動,同時卻無可奈何...我想,活得自在不自在,就在於平衡得好不好,凡事思慮周到和時常衝動我覺得是同等量的不平衡。一般社會的要求是成年人不該衝動,我本身的看法是,可以用交流分析裡頭的′孩子′角色,適應性的孩子和自如的孩子若能享有接近等同的空間,便是比較平衡的,比較自在、快活的人生。

你現在可覺得受傷了呢?你的be in charge裡頭,可因為不想受傷,便在我給予答覆前,自己做了決定呢?我的猶豫,可已令你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