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精神病分類

醫學上,精神病主要被分為四大類:精神病(psychosis)、神經症(neurosis)、軀體化障礙(somatization)及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

及後來不被列入這四項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精神病」例裡的是: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躁鬰症(Bipolar, 前稱Manic Depression)、憂鬰症(Depression)。

「神經症」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恐懼症(Phobia)。

「軀體化障礙」之被列為精神病,因由為病人的生理病痛經所有醫科檢驗,查不出病因;即病人生理上並無不妥,而推測為病人抑鬰的焦慮及憂鬰被投射於生理上,心理問題導致生理病痛,而致失眠、头痛、胸痛、腹痛、肌肉痛、疲乏无力,头晕、呼吸急促、心悸、腹胀、消化不良、腹瀉、咳嗽、行走困難、小便困難、晕厥或意識喪失等。

「人格障礙」:特定、長期僵化的思想及行為。這類疾患常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

人格障礙被分為主要三類:

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
妄想型人格違常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分裂病型人格違常

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
反社會人格違常
邊緣型人格違常
戲劇化人格違常
自戀型人格違常

焦慮型或恐懼型疾患:
畏懼型人格違常
依賴型人格違常
強迫型人格違常

「創傷後應激障礙」:突發的天災人禍,重大的人生變化,親身經歷了恐怖和危險的事件等所造成的刺激,而這些刺激無從排解,反復出現,並在身體上或心理上出現症狀;病人可能不受控制地反復回憶事件的發生(flashback),情緒極端起落、激怒、由日常生活裡退縮、隔離(withdrawn)。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孤獨、死亡

曾經問輔導對象,如果明天你便不在了,你會有甚麼遺憾?

對方淚如雨水。

講師講課講到存在主義輔導,最終目的,是讓對方看見生命的沒有意義、孤獨。我乍聽駭極而笑。

好殘忍、可怕的事實。

我體會的,生命的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身體裡,都與他人隔離。

爸爸癌症末期,臨終前所承受的痛,我看著,心痛無比,但我無法代他承受。他必須自己承受,那肉體與靈魂的折磨。

多心愛,多願意為心愛的人承受,往往,那痛屬於他自己。

有時早上醒來,回想昨夜,有時,會覺得睡眠中自己死去。醒來,是又活一回。

有時,會因此看見死亡,死亡龐大地站在眼前。每一回看見,都心裡一震。

震驚之下,便都提醒自己,好好地活,好好地愛,好好地珍惜。

忘了,誰說的,要先懂得死,才懂得活。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關於存在主義,自由,及責任

「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或情緒,需要被滿足或者是被察覺。」

輔導關係裡無數這樣的對象,無止盡的擔憂,無止盡的生活煩惱,孩子伴侶經濟健康等等等,一樁接一樁。沒完沒了。很煩惱,很痛苦。

你自己呢?如果你不為這一切煩惱,你的快樂是甚麼?你的感覺是甚麼?你要的是甚麼?

不知道。很沉悶。很空洞。

生命沒有意義。

許多焦慮的背後,是生命的沒有意義。

來了,做了許多,經歷種種,結果都要去。為甚麼呢?為的是甚麼呢?

多麼孤獨。多麼空洞。

於是借用許多活動與焦慮,填補空洞。

我的體會是,是的,生命沒有意義,本來沒有,於是在於你,你怎麼創造屬於你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你的選擇,你的責任,去屢行自己的責任。自己在這空無的生命裡被賦予的自由。在這自由裡做決定/選擇。

自己要的是甚麼?要做甚麼?內心裡的快樂是甚麼?可以做甚麼?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期望

輔導對象裡有位曾經自殺,有自殘(self harm)歷史的年輕女子。

一個非常聰慧,非常敏感的年輕生命。

苦苦掙扎,要自己強大,要自己令父母驕傲。一再陷入低谷。發覺自己爬不起來。厭惡自己。

年輕的女子曾經對我形容恐懼,恐懼在身體每一顆細胞。

可以體會嗎?那樣子的恐懼。

如何承受?

年幼的時候,媽媽討厭她這麼膽小,老是害怕。

一個敏感的靈魂,所有感受的強大,誰能體會?

情緒跌入低谷,原定見面的一天年輕的女子沒有音訊。隔了一個星期出現,為何之前無音訊?因為覺得自己讓我失望了。

我多麼哀傷。是誰?誰在你陷入低谷時對你失望?誰在你痛苦時對你失望?

誰在你脆弱時期望你強大?

如果我可以給予她甚麼,允許她的敏感與脆弱,接受她的敏感與脆弱,承受她的敏感與脆弱。需時多久,便多久。

被認同被接受了,她自會強大。不需要期望。

需要的,是信任。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精神病

關於精神病,我一直想寫一點,可是一直覺得不知從何說起。

精神病很廣,精神病的診斷靠的是症狀,如何諺斷一個人是那項精神病,在於那個人有些甚麼症狀。診斷手冊是DSM IV

曾經講師讓我和同學讀這本手冊,一面讀我一面想,我有這個症狀,我有那個症狀。待報告,其他同學也都同樣感覺。

講師笑言,我們每個人都有點psychotic 或neurotic(神經質),分別在於你能否如大部份人般操作。能夠,社會的定義你是正常,否則,不正常。

誰定義一個人正常不正常?那大多數,及精神科醫生。

曾經同性戀者被認為是精神病,被電擊治療。

因為他們和社會的大多數不一樣。

曾經左手人被認為是邪惡。因為他們不是社會的主流。

朋友裡有位曾經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住過精神病療養院,乖乖吃藥;後來,覺得藥物並沒有治療他,藥物只是讓他麻木,活得像僵屍。那樣子的生命在他而言不是生命,他放棄所謂的治療,學習與自己聽見的看見的和平相處。

近廿年,他仍有所謂的幻聽與幻覺,他學懂了不去餵養它們。日子很正常地過。不曾被告知的,不知道他是「精神分裂症」。

我的感覺是,關於精神病,人類所知道的,非常卑微。

感覺,我無法確定,甚麼叫正常,甚麼叫不正常。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賭博

我在倫敦曾經的輔導對象是病態賭徒。

關於病態賭徒,經我同為輔導員的朋友黃馨儀同意,我轉載馨儀一篇文章:

我 想很多華人對於輔導都還存在著一些迷思,以賭博問題為例,許多人認為輔導有用嗎?真的能幫我戒賭嗎?幹嘛去跟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事情呢?多難為情呀!輔導 到底在做什麼?  我以前的文章裡有提過,戒賭的第一條件是當事人本身要認知到自己有賭博的問題,而且必須要下很大的決心,想要真正的去面對這個問題。但光這些還是不夠,許 多曾經深陷賭博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不斷地下決心戒賭,卻又一次次地失敗;我想,如果賭癮那麼容易戒掉,那我們就不會聽到這麼多悲慘的故事了。

以 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或情緒,需要被滿足或者是被察覺。所以一個人如果賭博成癮,那 他/她的內在,一定有一個深層的需求或是情緒沒有被察覺到。表面上,當事人整天沉溺在賭場裡,也許他/她的動機是喜歡贏錢的快感,或者是因為賭博可以帶來 心理上的刺激感,還是想要賺更多的錢。但事實上,他/她只是在創造一個逃離的方式,可以逃避面對現在生活上的某些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寂寞、工作壓力、自 我否定、恐懼、抗拒生活上某件事的發生,也可能是夫妻間相處上出現了問題。每個賭博成癮者的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像我有一個當事人,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 他壓抑了所有生活上的壓力與辛苦,只有在賭場裡可以忘却這些生活裡的痛苦。另外一個當事人,他的父母親以為娶一個老婆可以幫他戒賭,孝順的兒子為了讓父母 親放心,結果娶了一個他不愛的老婆,因為責任留在關係裡,所以賭場成了他的女朋友。還有一個當事人,夫妻之間沒有交集,所以只要有出門的機會,一定跑去賭 博。

身為輔導員的我,希望能夠協助當事人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讓當事人發掘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想法,以及當事人的內在需求,使他們知道是什麼 拉力(原因)形 成了賭癮;並且重新認識及了解自己的條件與限制,然後在現有的條件與限制下,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就只是很理智地繼續過日 子,殊不知這些感受並不會消失,而讓內心的靈魂凋萎、哭泣、吶喊。像前面提過的當事人,身為一家之主的他撐得非常辛苦,我幫助他看到自己有多壓抑,宛如一 顆快要爆炸的氣球,被生活逼迫得喘不過氣來,我協助他看到自身的負擔,心疼本身所處的境遇;協助他與配偶溝通,讓夫妻兩人可以一起面對生活,互相支持。還 有一位當事人,我協助他發現到是什麼原因造成他沉迷賭馬,後來當他站在賭場門口時,會想起我們在輔導過程中的對話,他可以選擇不踏進賭場。在我的輔導過程 裡很強調自我覺察,像前述的當事人,從不知道自己為何一直深陷賭癮,到後來可以覺察到自己正站在賭場的門口,然後自己決定要不要進去。我個人覺得這個過程 很棒,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現在這位當事人,賭博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賭徒還沒有了 解到賭博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只是一味想要強求自己改變行為時,也許可以勉強維持個幾天或幾星期,不過一旦籌到了賭本,馬上又會被賭癮所擊敗,所以靠自己戒 賭成功的機率非常低。戒賭需要極大的支持、了解與陪伴,因為戒賭的過程很辛苦。 ------------作者黃馨儀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焦慮

曾經我去內觀禪修,老師讓我們圍一個圈,幾十人在不大的空間圍起來,那圈子緊得很。老師讓我們向前走。圈子太密,沒有移動的空間,站著好久,無法向前走。

之後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急呢!怎麼就不動!那前面的怎麼不動!怎麼沒人動!

老師說,你想走去哪兒呢?

那之後的生活,我便時常看見焦慮。心裡的急,要快快去到前面,下一歩,下一個目標。

日常生活裡,開始留意到一些人說話特別快,動作特別快。趕趕趕,趕去哪兒呢?

沒完沒了的焦慮。

某日放工時間,那平時說話快速無比的同事嘆氣道:「做不完的工!」

那麼快速那麼有效率,還是做不完。

工作有做得完的嗎?

那麼多焦慮,焦慮底下是甚麼呢?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和朋友談話,朋友說對自己哥哥很失望,失望裡頭,很生哥哥的氣。生了氣,覺得自己不該。為甚麼不該?因為他是我哥哥。為甚麼哥哥就不可以生氣呢?那是不尊敬哥哥。

是這樣吧,生氣了,覺得自己不該,若生父母的氣是不尊重父母,生長輩的氣是不尊重長輩。那自己呢?自己裡頭的氣呢?那氣怒可有被尊重?

就是這樣,自己的許多感覺不停被否定。也許可以試試,生氣了就生氣,好好讓氣怒流露,好好面對自己裡頭的魔,感受那氣怒。正眼以對。不逃,不背過身去,不做任何反應。正視它,它會失去力量。

那魔一如野獸,當你逃當你對抗,更引致牠的攻擊。

當你正視,可怕的不是它,是人給予它的種種審判令它顯得可怕。

所有情感都是能量,原無好壞。失望氣怒亦然。

正視它,允許它的存在及發生,包容它,它會轉化。轉化生命。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父母、孩子,一點感想

輔導關係裡時常看見討好父母的孩子。

時常看見被批擊過於敏感、想太多的人。

曾經我也是那個孩子,那個人。

不懂置疑父母的不對,只懂是自己的不對,小心翼翼不惹父母生氣。長大後小心翼翼不惹權威生氣,不然自己的生存受威脅。同時間內裡積壓怨恨。不自覺的怨恨。不敢表露的氣怒。

見著一個極年輕的女子,見了幾個月,時常為她心痛。自小被媽媽patronized(施恩態度)她多好命,被爸爸暗示對她期望之高。家裡是名門望族嘛。

她非常努力做乖孩子。十五歲生命發生劇變,自殺。爾後,誰說的?是她太被保護了,經受不起生活。好,她離鄉背井,十六歲,跑來英國。

負荊請罪。年少無知,遭受許多磨難,情感路焦頭爛額。媽媽表示厭惡她「女孩子家這麼濫」,被男朋友掌摑,打電話給爸爸,爸爸說你們別吵架吧!互相忍一忍吧!

我不懷疑她父母愛她。

英國生活下來,年輕的女子患上憂鬰症。

和我談了幾個月,最近回國,開始尋找自己,開始學習獨立,開始要和父母談;她和爸爸談,希望爸爸明白她裡頭的苦,她這麼多年來的恐懼悲傷。渴望被了解。爸爸說,放下,莫執著。

我認同放下、不執著。

但在放下、不執著之前,我看見,多少孩子,要父母看見,看見他的努力與委屈。

等待被認同。

而許多父母,不自覺地,否定了孩子的個體存在,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家暴

輔導關係裡曾遇見好幾單家暴個案。

很令我心酸、心痛、心寒。

對受害者的心酸心痛,身心靈之飽受摧殘;對施暴者的心寒。

許多施暴者都是極聰明的罪犯。非常善於操縱,非常善於心理戰術,非常善於掌控受害者。

他們施加於受害者身上的折磨,不只於肉體。他們可以精神折磨,壓倒受害者,拿刀擱他頸項,冷冷地說:「我可以殺死你。但我現在不殺死你。」入侵受害者所有私人物件,復印受害者所有文件,夜晚在黑暗中站受害者面前瞪,瞪到對方驚醒。

受害者若有朋友親人上門,上演鬧局,大發脾氣,讓大家從此不好意思上門。受害者做了甚麼食物分派朋友,他逐個打電話去說那食物被下了毒。

漸漸地受害者被孤立。沒有人敢知道甚麼或做甚麼。

很多人不理解為甚麼受害者可以在那樣的關係裡待上許多年,那裡頭他們看不見的是,施暴者的狡猾機智及掌控能力。受害者所感受的無力無奈孤立。

施暴者通常都會逐歩斬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系。受害者往往落得求助無門。

所遇到的幾位家暴受害者,還真被施暴者操縱到置疑自己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那是施暴者一直灌輸他們的觀念。你有問題,你精神有問題。我對你好得很,你有病你才覺得我對你不好。你該慚愧,你竟然覺得我不好。我打你是因為你該打。你不該這樣那樣,你這樣那樣所以我才打你。絕對地理直氣壯。日以繼夜,受害者的自信被摧殘殆淨。

輔導關係裡的一位當事人一日終於鼓起勇氣報警,可狡猾的施暴者在警方面前頭頭是道,清清晰晰地說自己老婆有精神病,有受害妄想症,警察信服他。從此受害者被斷救助之門。完全相信自己逃不出對方指掌。

悲慘的是,很多受害者會對自己家人隱瞞實情,因為家人太遠,在國外,或,總之,幫不上。或有人對家人說了,家人可能反應,哎夫妻難免偶而吵鬧,你就忍一忍他吧!

家暴的發生往往是逐歩加劇,受害者在暴力發生的初期並不意會這將演變成無法逃離的噩夢,一時半刻難以接受醜惡的事實:自己的伴侶是個施暴者。總抱著希望對方會改變,那只是對方一時之氣。待一日真正面對事實,已陷入不知如何逃離的局面。

深深祝福,所有被或曾被暴力對待的,願你心靈強壯,願你一日一日,不放棄,一日一日,逐歩康復,找回內心的安和。找回自信。找回對自己的愛。走出噩夢。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認同

做輔導跑不掉的一定會問到對方的成長背景,絕大部份人被問起都會說童年不錯呀,幾開心呀!

是呢,小孩基本上都很懂得自娛。多糟糕的環境,長大後的小孩回頭看總都還記得童年那些快樂的時光。

可那不等於你的童年沒有缺失。

每一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創傷或缺失;並非嚴重扭曲的家庭才會給孩子帶來缺失,分別只在於創傷及缺失的等級(degree)。然後,在於個人的認同。

曾 經我對自己年幼的慘痛經歷多隔離,和朋友說起來都第三者 身份冷靜距離無比,甚至好笑絕頂。其中一個曾經談起笑倒地的:小時家境極為貧窮,那天母親要生火煮飯,發覺沒了火柴,一盒火柴五分錢,媽媽五分錢都沒,整間 屋子搜,搜出五個過時一分錢,讓小孩子我拿去對面雜貨店,盼望可以換盒火柴。人家不肯收呢!結果媽媽發了很大的脾氣。我的笑話是,當時我多麼天才,我和哥哥說,我們 來鑽木擊石取火,兩個小孩很認真地找了木枝和石子鑽木擊石,努力老久。

和朋友說起來,我總哈哈大笑。

後來懂得了感覺,接觸到自己內在的感覺,再回想,當時其實很淒涼。很悲哀。

不否認當時的淒涼激發我(和哥哥)的奮鬥與意志力,可不直到我認同自己當時感受的無奈無力悲哀,那年幼的我不被認同(acknowledged),不被看見。感受上,一直卡在那兒。

感受上,我和那當時的悲哀無力無奈隔離。和當時的自己,部份的自己隔離。

輔導關係裡曾遇見一位萬事俱備的年輕人,父母疼愛家境富有,表面看來他一切完好,可我看見他的極端不快樂,他內心裡的孤獨;當我對他說出,他說,從來沒有人這麼對他說,從來沒有人知道他孤獨。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他多麼幸運幸福好命,他不被允許自己內心裡的感受,不快樂、孤獨。

當我說出他的孤獨,他意外地,看著我,然後他說:「這給到我力量。」

認同的力量。

認同,是陪伴。認同自己內心的感受,是陪伴自己。認同他人的感受,是陪伴他人。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服從權威

人對自己很大的一個誤會是,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有自主權。

六十年代Stanley Milgram做了一個心理試驗,試驗結果轟動全世界。

Migram 的出發點原為探討納粹黨對猶太人的集體屠殺,是怎麼發生的呢?所有納粹黨共享同樣的道德觀念,對猶太人一致鄙視厭惡嗎?

參與試驗的有學生(Learner), 教師(Teacher)和試驗者(Experimenter)。帽子抽簽誰做學生誰做教師,可裡頭的簽兩張都是「教師」,那扮演學生的其實是試驗裡的同謀(confederate),拿到簽便說自己角色是學生;意味,那來參與試驗的自願者(volunteer),那被做了手腳確定扮演教師角色的人並不知道整個實驗是一個佈局。(很不道德,現在不可以這麼做心理試驗了。當時沒法令管到這一點。)

教師被告知試驗的目的是看懲罰可否加強記憶。(欺騙,現在也不可以這麼進行心理試驗了。)

教師和學生隔離在不同房間,看不見對方,但可以聲音溝通。教師 唸一系列聯字(pair words)給學生聽,之後,他講一個字學生 答以另一個相聯的字,答對了繼續下一題,答錯了被電擊。電擊以十五伏特一單位加進,錯一題擊以十五伏特,兩題卅伏特,三題四十五伏特,去到最後,最高四 百五十伏特。

試驗開始前,教師都被安排略受十五伏特電擊,以體會箇中感受。

試驗進行中,教師看不見學生,但可以聽見對方(事先暗中安排好的)彈叫、痛叫、慘叫.....無聲無息。有許多教師試驗中途頗為不安,每一個人去到三百伏特都猶豫想停止試驗,可結果都持續下去。原因,旁邊的試驗者說:

1.請繼續(Please continue)。
2.這試驗要求你繼續(The experiment requires that you continue)。
3.你必須繼續(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you continue)。
4.你沒有選擇,你心須繼續(You have no other choice, you must go on)。

就這麼簡單扼要四句話,試驗者在教師猶豫時依序說道。

試驗前Milgram問了許多心理專家們,專家們認為只有約1.2%人會去到高伏特。

試驗結果出來,六十多巴仙人去到高伏特。

Milgram由這試驗裡的發現是,人對權威(這試驗裡的權威象微是「試驗者」)的服從。

報告出來後存活的許多納粹黨大表高興。原來,自己只是服從了權威,並不是甚麼惡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啟示錄

講師曾經叫我們做一個練習,寫下自己的性情,分出那一部份是和爸爸一樣的,那一部份是和媽媽一樣的,然後,有甚麼是屬於自己,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的。

練習做出來,全班被嚇一跳。好可怕的答案!

我大吃一驚發覺:我是我爸爸和我媽媽!我沒有屬於自己的性情!

天大的打擊。自小看著父母打打鬧鬧,看著厭煩無比,看著爸爸,跟自己說我不要像他;看著媽媽,跟自己說我不要像她。一路成長,以為自己獨立特行,我是我。

突然發現我不是我,我是我爸爸和我媽媽。

經歷了一次生命的瓦解。我之前所以為的我自己原來不是我自己。

我是誰?我所排斥的我的父母,是我。我性情裡的倔強好勝,勤奮與放逸,克制與放仼,自我與犧牲,出世與入世,等等等等,不是我爸就是我媽。

突然看見。看見父母的性情,看見自己的性情。

那之後,邁出第一歩,開始認識自己,然後學習接受自己。同時學習接受父母。

同時學習原諒父母。原諒父母,是原諒我自己。

很漫長的路。路上看見許多對父母的氣怒與失望。

很年少的時候,以為父母把我帶來世間是因為愛。路上發覺,不,他們把我帶來,沒有讓我快樂,反諸多要求。我應該這樣,我不應該那樣──我一直被這麼告知。年少的時候,震驚發覺這點,對父母非常失望。

那練習之後,我重新再看父母。看著,看見自己的無奈,看見他們的無奈。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感想親密

一點感想。

最近生活裡經歷的許多事情,忽然讓我看見現代人的一個根本問題:不懂得親密關係。

不懂得溝通。和自己和他人。因此延生許多問題及不快樂。

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空虛。不停地往外追求,填補那空洞。

怎麼是親密關係?一般觀念裡的親密關係便是兩個人一起吧?

往往,在一起的兩個人,或許多人,關係不是我們以為的親密。因為裡頭缺乏全然的信任。

我體會的親密關係裡有全然的信任。然後,沒有審判。

然後,最重要的,和自己有沒有親密關係。一定得由自己開始。

我覺得很多人和自己很隔離,不懂得自己,不懂得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不懂得自己的感受是甚麼。

你有多認識自己?你對自己的感受有多體會?你對感受背後的感受有多體會?你愛自己嗎?真的愛自己嗎?懂得愛自己嗎?完全接受自己嗎?你尊敬自己嗎?聽見自己裡頭那審判谴責的聲音嗎?那是誰的聲音?你信任自己嗎?你有活出自己嗎?你內心深處要的是甚麼?你需要的是甚麼?你追求的是甚麼?

我的體會是,唯有先懂得和自己關係親密,全然信任,才能真正地和他人有親密及信任的關係。

先給予自己這樣的關係,親密關係才會進入你的生命,你才會體會得到那全然的信任及親密。你裡頭沒有的,你體會不到;即使它在了,你也看不見,因為體會不到。

如果我和自己有了親密關係,裡頭我是自在喜悅的,生活便已圓滿,基本上可以別無他求矣!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愛自己

甚麼是愛自己?

我之前真沒想過這個問題。

只輔導訓練過程裡,忽然看見年幼的自己,看見那個小孩的孤獨淒涼,之後便要自己好好地愛裡頭那個小孩,讓那個孩子長大。

當時沒想,那是愛自己。

一次輔導關係裡,當事人猝然發覺自己之前所以為的愛自己,原來不是,原來不曾好好愛自己,哀傷流淚。我才忽然想起,怎麼樣叫愛自己?

一般觀念的愛自己,是讓自己吃好用好穿好,要自己隨心所欲吧?一份好工作好收入,物質不憂,有閒錢擁有甚麼,有閒睱旅遊經歷一點不同,諸如此類吧?

我忽然發覺,內在世界呢?心靈層次呢?心靈的成長呢?是不是都被忽略、忽視了?

甚麼是心靈?

我的體會,源自許多問題:我是誰?我為甚麼是我?內心深處,我要的是甚麼?我欠缺的是甚麼?我真的快樂嗎?我在追求甚麼?

這麼樣追溯下去,便回到生命的初始。我怎麼來到這個生命,怎麼體會這個生命。那裡頭,有一個小孩,一直被忽視的。

我的體會,認識那個小孩,認同他的存在,是愛自己的起歩。

小孩曾經歷的恐懼、迷惑、無助、孤獨、憤怒。哀傷。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營救

日常生活裡,營救是自然現象,不被置疑的。同情心嘛!

唸輔導班時,同學與同學間的對話及交流,一旦誰無意間上演了營救者角色,一定被講師指出,營救者得往內檢視自己。

輔導關係裡輔導員不該營救。一旦營救對方,等於否定對方內在的力量,等於拿走對方的力量。等於不信任對方內在的力量。

一個受傷虛弱的人,背起他快速地走,比較扶著他一歩一歩慢慢走,哪個比較容易?

陪伴一個受傷脆弱的人,知道不可營救的同時,得不停提升自己內在,得柔軟與強大俱備。往往,營救的內在心態是承受不起對方讓自己感受到的脆弱不安恐慌憤怒等等,難以面對自己內在的騷動與脆弱。

譬如一個失去伴侶的人,對方的悲慟消沉,自然地會讓我們要努力地去做些甚麼讓他快樂起來,與其陪在旁邊,嘗試體會對方的哀傷,陪伴哀傷裡頭的孤獨。

我說的不是不可營救,事實是生活是生活;我說的是觀照個人內在。

曾經在輔導關係裡,那麼知道不可營救,可在對方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一連串打擊後,那麼悲慘啊!我心多不忍!那個剎那,我出手營救。

結果,不致於毀了對方;輔導關係動力繁複,許多發生許多工作。要說的是,那個剎那之後,我看見自己的脆弱,靈魂深處的痛。我看見的對方的悲痛,是我自己的悲痛,我要救的,是我自己。

便好好再面對自己。好好再愛自己。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The wounded healer

記者:你是身心靈導師,當你面對普通人的時候,你會不會想他就是病人,我要来引導他?

胡 因夢:「身、心」為甚麼最後還要加上「靈」的探索,其實就是把澈悟者領悟到的終極實相容納進来。當一個人進入到終極實相的時候,他跟宇宙眾生就不再分開,主客體就變成一體的。我們 可能没有體悟到這一點,但在頭腦上可以認知到,把這個認知當成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問題,就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樣我們就 不會把别人看成病人,平等性也才能發展出来,我們就不會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治療者,或者是大師,而是我們稱之為「受創的治療者」,就是自己也跟他一樣,也有問題。



和朋友談話,朋友獲知輔導員在輔導關係裡也七情六慾,獲知心理治療師有人曾患精神病,都會大吃一驚受到驚嚇。

一般觀念容易以為從事這行的都看得透澈完全客觀,甚至,有點冷吧?卻不知,許多進入這個行業的,就因為生命裡的許多磨難,為了尋找解脫或答案;謂之,受創的治療者。

我一直強調「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胡因夢訪談裡由靈性的角度如是表達。

當初自己怎麼會唸上輔導,就因為當時生活的磨難,和一位創傷後壓力症侯群的伴侶一起生活,精神飽受折磨,非常迷失困惑,非常痛苦;為求解脫,去唸心理學,要理解人的心理與行為,然後在心理學裡看見一些答案,明白了自己的痛苦,對自己多了點了解;因為曾經那麼痛苦,深深體會那裡頭的孤絕,裡頭,是更深一層地解脫自己的痛,跑去唸輔導,希望自己曾體會的,自己所看見的希望,可以和其他受苦的生靈分享。

此謂受創的治療者。

督導曾對我說,你會遇到你所需要的當事人(You will meet the clients you need)。是的,所有我生命裡尚待完成的功課,會有那麼樣的一個人,進入輔導關係,和我結伴同行,一起學習。我看見的他,是我自己;他看見的我,是他自己;那裡頭我們都要學習的。

你和我,都是受創的治療者。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不一樣

輔導關係,很大程度上和許多人日常生活的關係反其道而行。

一般人是,你傷心了,叫你別傷心,都忘了它吧!孩子叛逆父母,啊大大不得了。很痛苦嗎,不忍心看,想辦法讓你不再痛苦。你生氣?罪不可赦!多壞的表現!

輔導關係是,你傷心了,好,好好地傷心。你可以沉溺悲傷。叛逆?叛逆好啊,叛逆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很痛苦,便痛苦吧,我陪著你,便痛苦到盡頭吧!生氣?便好好地生氣吧!多大的脾氣都可以,我不會跑開不會阻止你不會說那是不對的。

很大程度上,就因為這一切在日常生活裡不被允許,那無言無形的壓迫,許許多多的壓抑,長年累月,便靈魂受困,跌落谷底,看不見黑暗隧道的末端。看不見光。把自己深鎖在自己裡頭。

輔導關係的治療,很大程度上就因為給予了當事人不一樣的經驗。

一般人排斥兼恐懼悲傷憤怒痛苦等情緒,排斥世俗規定以外的行為,卻不知,恐懼的是甚麼?為甚麼排斥?

我在輔導裡看見的,當這一切都被允許,一般人都不會無止境地沉溺,所有的悲傷憤怒痛苦叛逆都有一個盡頭,只要被允許。

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點陪伴。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不加審判及同理心

曾經一起生活的一位伴侶一度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那時候我對精神病毫無認識,知道他不妥,但不真正明白。盡量體諒他,但和一個精神出狀況的人一起生活,那精神壓力之大,加上自己對他狀況的不理解,很多時候便也佛都有火,對他動怒生氣,和他對罵相吵。

這麼樣,現在回想,兩個人當時是互相殘殺。

血淋淋的現實。

曾經在我感覺自己被逼到牆角,狗急跳牆的時候,抓起身邊的刀子往他飛。那怒,是血紅腥紅的怒。

曾經在我極度挫折沮喪焦慮的時候,說了極傷害性的話,那說了出去收不回來的。

很多年的生命我壓抑自己的脾氣,錯覺自己沒有脾氣。是和那位伴侶的關係,讓我看見自己的殘暴兇惡。我震驚。這不是我知道的我自己。

是從那裡開始,我的生命轉變。我開始面對自己的陰暗面,繼而學習接受自己,擁抱自己,擁抱自己的陰暗面。

我想,是從那裡開始,我懂得了同理心。懂得了對人不加審判。

因為清清楚楚看見,自己的極度不可愛,自己的可惡,自己所厭惡的自己。自己的兇惡可怕陰暗。

看見,那並不是我所要的。

那只是我的成長背景,種種因素使然。

在我看見以前,我不自覺。

看見了自己的脆弱,那憤怒背後的恐懼;便看見他人的脆弱,他人的恐懼。那也不是對方自己所要的。

將心比心,同理心。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關於死亡

大馬導演Yasmin Ahmad去世,上網去看她的電影,看著,心裡充滿哀傷,充滿不捨,那麼美麗的生命。

我不認識她,我的哀傷,我的不捨,那美麗的生命,是我的感受。不是因為她。

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生命的感受。

她的死亡,她的突然去世,仍然年輕的生命,引發我對生命無常,我對死亡的無奈、無助及恐懼。引發我對生存的思考,我對生命的不捨。

許多朋友對我說,我不怕死,我怕死前痛苦,我怕需要被人照顧,怕需要依賴人。

我總笑。死是甚麼?乾乾淨淨消失?死聯繫整個生命,生命裡所有一切,個體的獨立;死的意義在於,你失去這所有一切。

如果是這樣,你怕不怕死亡?

都說了我存在主義,是死給予生。要懂得了死,才能懂得生。才能學習生命,學習生活。

人類的整個生命,都因為死亡的存在。為甚麼要創業?為甚麼要成功?為甚麼要成名?為甚麼要擁有?為甚麼要生孩子?為甚麼要尋找生命的意義?

因為死亡。因為有一天無可避免的,我們都死去。

所有的活動,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延續,生命的意義。

Yasmin Ahmad的去世,讓我再一次檢視自己,我的生命,還有甚麼是我沒做到,如果這當下我突然去了,會遺憾的。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感受

講師曾經這麼說:「你不可以說你明白,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你只能想像你明白。」

因此對輔導對象,我不說「我明白」,我說「我想像」「我聽見你說」。

事實是,感同身受往往並不真的感同身受,我只能憑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對方,而那到底是我的感受,不是對方的感受。我感受自己的感受想像他的感受如此,他的感受未必和我一模一樣。

因此,很多時候,當一個人非常悲傷或哀痛,坐在一旁,感受那悲傷與哀痛,那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是非常沉默的。往往,沒有言語可以形容。只能沉默以一顆心陪伴。

曾經一位年輕的女子對我說,恐懼在她身體每一個細胞。我不曾那麼具體感受恐懼,當她那麼說,我想像那感覺,那麼龐大,那麼無形,那麼無所不在;我說不出話。

往往,不說話的時候,極安靜的時候,才真正感受。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一點感想

想做團體輔導的工作,今天跑去查有關團體輔導,和負責人談著話,被問輔導可有影響我的生命,腦裡閃現那伴侶被殺的當事人,一想起眼淚莫名冒起。

輔導裡所遇所見的人,深入影響我的生命。觸動我的生命。改變我的生命。

見到生命的陰暗面,極陰暗面。生命的殘酷。天地之不仁。

所有在輔導關係裡相遇的人,完成我的生命。

談話裡談起團體關係,啊我想念輔導班同學。那段時期,我們一同哭一同笑,我們對話,我們挑戰,我們共同經歷,所有創傷,許多喜怒哀樂。那麼親密。

那麼樣的親密,日常生活裡難覓。

我常想,那樣的經歷,那樣的親密,一次就是一輩子的一次。

那像秘密結社會。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

如果你觀看別人的時間至多百分之十,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這就是確切的修行了。
阿姜.查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心理輔導裡是這麼說的。我們看見的別人,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投射。自己所沒有的,在別人身上你會看不到。看不到,因為你所沒有的你無法體會。

所有你可以體會的,你所看見的別人,都得往自己內心看,看看自己那美麗的,或陰暗的一面。

你所指責的他人,很可能是你所不能面對的自己。

曾經和朋友談話,朋友哀哀痛哭,我陪在一旁,看著朋友,看著看著,自己心裡頭那麼痛起來,跟著一起哀哀痛哭。

過後慢慢想起,在我看見他的痛的時候,我看見我自己的痛。我所體會感受的他的痛,是我自己的痛。

便慢慢重新檢視自己的傷口,再次治療,再次痊癒。

如果對一個人動了氣,我會想,是甚麼令我動氣,那個人的言行舉止態度裡,是甚麼牽引了我,牽動到我那一個傷口。嗯,他令我聯想起我媽,成長過程裡憤怒無比的媽媽的不可理喻。

我生氣的,不是那個人。是那個人讓我看到的我自己的一部份。當我用心往內看。

我時常想,如果這世界每個人都懂得這一點,不管發生甚麼事,都往內看,與其往外求,這世界便和平了。

往內看,是個人的成長。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一點點心理學


澳洲藝術家Willi Dorner的藝術項目,Bodies in urban spaces, 城市空間的身軀。

Dorner與同伴們各歐洲城市及美國遊走表演,在城市各角落隙縫人疊人,一伙人擠或疊一起。

目的,挑戰約定俗成觀念。挑戰何謂正常。

何謂正常?一般人從不挑戰自己觀念中的正常與不正常,生活這麼教育便這麼接受,將之當成真理從不置疑,更不深思。

「正常」的條規之一是「少數服從多數」。那大多數人說正常的便是正常。

可正常不正常其實沒有真正的定義。

如果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瘋子,只有你不瘋,那麼,在這瘋狂世界裡,你才是不正常的那個,你才是瘋子。

一般人喜歡小孩乖巧聽話服從,不懂得尊敬小孩的自主及挑戰,久而久之,小孩變成不懂挑戰發問的大人,人云亦云,不置疑,不深思。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強大與脆弱

心愛的貂兒死去,很哀傷的時候,那被哀傷衝擊撞倒的感覺很可怕,看著自己彷彿完全失去意志力,彷彿完全無助,抓不著力爬起來。

看見自己那麼脆弱。軟弱。軟弱裡連心驚的力都幾乎提不起。

那龐大的哀傷裡,支撐我的是一個信念:讓它來,它會過去。不害怕它。

信念裡頭,知道自己比以前強壯,強壯得足以允許自己非常脆弱。

一般反應,是不允許自己脆弱,感覺脆弱了,要自己堅強起來。我後來的體會是,唯有強大,才能真正面對脆弱,允許脆弱。

唯有強大,才能眼對眼,面對面,看著自己的脆弱,不眨眼,不逃。陪伴哀傷。

好好地,全心全意地,陪伴自己。

好好地,全心全意地,體會及接受哀傷與脆弱,是生命的一部份。生命的本質。

好好地,全心全意地,擁抱哀傷。擁抱死亡。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不審判

輔導員得努力學習及成長,其中得不停學習的,是一顆不審判的心。

自小我們被教育是非黑白對錯好壞,被教育學習種種判斷以求存於複雜的社會環境;種種道德觀念,這是自私那是不負責任這是任性那是愚蠢這是軟弱那是無恥........,要年長後再學習不加審判,談何容易。

可聽見自己內心裡批判的聲音?

班上談論這課題時,同學們被問:甚麼樣的輔導對象你不能接受?

罵粗口的、強姦犯、虐待兒童的、虐待動物的、動用暴力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一些是成長過程裡被灌輸的概念,一些是後來生活累積的經驗,加減乘除一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標準。

要怎麼樣學習不審判?聆聽自己裡頭的聲音,對自己誠實,覺知,便是起頭。

為甚麼要不審判?因為來見輔導的,都是受苦的生靈。

基本上每個人都希望被喜愛,不希望被討厭被憎恨。不希望被批判。

不只是輔導關係裡,日常生活裡,亦盡是受苦的生靈。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陪伴哀傷

唸著輔導時,曾經一位同學車禍突然去世。我哭到幾乎崩潰。

不完全因為同學的突然去世。其中,是生命無常所帶來的震撼與打擊。其中,是我生命裡曾失去的人,我未完成的哀悼。

一個失去,會牵動許多其他的失去。

喪禮上許多哭泣流淚的人,都不只為死者哭泣。一個死亡,會讓我們潛意識地面對了自己的死亡。裡頭的焦慮無助無奈與恐慌。讓我們面對生命的無常。面對過去的痛現在的痛。

同學的去世讓我看見外婆和父親的去世,我不曾好好哀悼,不曾允許自己的哀傷被表露。那哀傷積存在我生命裡,那一刻,被強大地牵引出來。

那之後,學習了好好面對哀傷,正視它,陪伴它。學習勇敢,不逃,不轉移注意力。比較難,情緒會不停往下沉,沉到一個地歩,睡不好吃不好,無心飲食,無心處理日常生活,感覺自己患上憂鬰症。

是憂鬰症,反射性憂鬰症,因為生活裡發生的重大打擊。但允許它,不害怕,它會過去。

之後,生命裡一些很潛在的感受比較了然。生命被騰出一個再成長的空間。生命更深入。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失與哀傷

失去的時候,會哀傷。

可失去的,除了身外物,還有工作、感情、心愛的人、親朋戚友、生命、健康、童年。

哀傷的面貌並不止於哭泣,哀傷時,會消沉、否認事實、抗拒、逃避、自責、內疚、生氣等等。

失去的時候,一般首先反應震驚,不懂得反應,之後否認,企圖告訴自己,不,事情沒這麼糟,它沒真的發生,待面對它真的發生了,討價還價,種種自責內疚後悔,「如果我這樣那樣事情就不會這樣......」或生氣,「為甚麼你丟下我?!.....你怎麼這麼忍心!」「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這自私!?.....」直到最終接受事實,那所失去的。

哀傷沒有盡頭。失去之後那震驚否認討價還價過程可以反反復復前後顛倒輪迴無數次。儘管最終接受事實,哀傷也還是哀傷,轉換成「甜蜜的哀傷」,思念起那失去的,可在裡頭看見撫慰。

而接受之後,往後碰到周年紀念日忌日或類似事件的發生,哀傷的輪迴可重新經歷一回又一回。

哀傷的時候,行為表現和平常異樣。情緒表現難以自我控制。

哀傷的輪迴會為期多久?完全因人因事而異。有人可以一兩個月內接受事實,有人在失去心愛的人後,耗其一生無法克服那哀傷而鬰鬰終生。

哀傷唯一真正的治療,是時間。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自殺

曾經,有一位朋友跳樓自殺。自殺前不動神色把身外物處理妥當,一一送人。

想起來仍心痛無比。自殺所帶給生者的震驚與傷痛,是無法痊癒的傷口。

輔導裡遇見有自殺念頭的人多不勝數。唸著輔導課時,討論這課題都特別沉重。

如果有人對你表示要自殺,你怎麼辦?自然反應是怕,好不好談,會不會談了更加強對方自殺的念頭?要怎麼談?

「死掉了好過!」這樣的念頭很平常,不等於一定付諸行動。那可以只是人性自衛機制的反應,這麼想一想,彷彿便得到安慰,覺得還有最後一條路走,心裡稍得解脫。並不深入思考自殺,自己生命的結束。

可怎麼知道一個人是不是認真地要自殺?問,用心看,對方的自殺計劃。想用甚麼方法,準備怎麼自殺。真有心自殺的,一般會有明確計劃,甚麼時候,用甚麼方法,怎麼做。一般已反復思量無數次。待透露,是在發出求救訊息。「救我!阻止我!」

自殺,很可怕,可以怕,但不要怕去談,若能面對,和對方談,也許你可以挽救一個生命。

要自殺的人,心裡充滿憤怒悲傷痛苦絕望孤獨,不是要去死,是不要再承受那痛,那冰冷透骨的孤獨,看不見其他可能性,看不見其他路,把自己生命結束,是唯一的方式,終結那無法言喻的痛與怒。

莫帶審判的心去看待,嘗試理解,用心體會,對方的痛苦,心裡的憤怒,裡頭的絕望;用心聆聽,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你理解,有人明白,有人理解,有人懂,他不完全孤獨,他有你的陪伴。

要談,若有人對你表示想自殺,要安靜和他談,談,聆聽,陪伴,對方的傷痛孤獨與絕望;談了,不會加強對方自殺的念頭,會減輕。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深入傾聽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當我覺得有人深深聽進我的話時,我全身的每個细胞會感到一陣放鬆。這樣的放鬆,最令人吃驚的效果是带来改變。我已從自己的生命中知道,雖然生為宇宙之子,但却身陷在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獨特身體中,而我所能感受到的最大激勵,就是来自深入傾聽後的放鬆。

───《来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ow")
Meg Blackburn Losey


最近辦了個有關輔導的工作坊,座上有人問:「聆聽能帶來甚麼改變嗎?」

我的經驗,聆聽能帶來最大的改變。問題是懂不懂得聆聽。懂不懂得用一顆心來聽,接受、包容的心,用愛,不審判的心,去感受對方。

很多時候,我們聽見的是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焦慮恐懼煩惱,沒聽見別人。我們聽後所反映的,是自己裡頭的陰暗。

唸著輔導時,我曾經崩潰無法停止哭泣。童年的創傷潮水一般淹沒我。十多位同學及講師就那麼樣,靜靜坐著,陪著我。感受著我的傷痛。終於可以說話,我看見,他們都聽見了。他們感受了我的感受。我心裡的恐怖憤怒哀傷。我看見,他們的眼淚。

那個剎那深深觸動我。他們聽見!他們知道!他們明白!

本來我是那麼孤獨。那個剎那,我發覺自己的孤獨有人知道。原來,我不完全孤獨。

那個剎那,改變我的生命。完全改變。

那便是聆聽,深入傾聽的力量。

關於死亡

朋友的丈夫哮喘發作搶救不及,那麼樣,去逝了。

另外一位朋友打電話跟我報訊,隔著電話,我清清楚楚,那麼強烈,感受到,看見他的驚慌失措,他的無助。

當死亡發生,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死亡的存在。那我們忙碌於生活,不去深思,逃避去面對的實體。

我們總在想,是的死亡存在,是的有一天它會發生在我身上。總在告訴自己,有一天,將來的一天。

不願意告訴自己,那一天可能就是今天。

今天它可能發生,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不是我。

今天它可能發生,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不是我身邊的人。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的遺憾是甚麼?有甚麼是你放不下的?

如果今天你心愛的人不告而別,你的遺憾是甚麼?你的傷痛是甚麼?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習得性無助

曾經輔導一位家暴受害者,聽著她說話,看著她的恐懼,我心裡怒氣升起,對那施暴者的殘暴狡滑充滿憤怒。

那憤怒裡頭,有一部份是她的憤怒。 她被壓抑卅年的怒氣。她無法表達,投射予我的憤怒。卅年的折磨,她活在恐懼裡。她感覺無助。卅年後,對方離開了她。她很慶幸,可在對方離開後五年,她仍然 感覺無助。對方仍然在掌控著她。遠在國外,仍打電話來騷擾她。肉體上沒能對她拳打腳踢,精神上,她仍在被拳打腳踢。

我問,如果你不接他電話,不要聽他說話,會發生甚麼事?她驚恐地張大雙眼:「不不不,不行,他會讓孩子都不要認我做媽媽。」

「他真的很厲害的,他很聰明的,他有辦法的,他甚麼事都做得出來!」

儘管孩子們現在都在她身邊。

對方遠在國外的五年後,她仍深信自己的無助,他仍掌控著她。

我心裡深深感覺悲哀。

想起習得性失助。曾經的生活環境,她無處可逃無法改變,只能無助、無力地承受。現在,她不曉得了自己的力量。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失助(或稱習得無助論、習得無助、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爲描述學習態度或心理疾患的心理學術語,主要用於實驗心理學。

「習得性失助」可解釋為「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也包括了人類行為), 其中被動的因子占相當多數。

簡述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消極的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在諸多造成習得無助感的成因當中,最顯而易見、可預測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如戰爭、飢荒、旱災都會造成一個人出現習得無助感。

例如心理學家曾研究二次大戰猶太人大屠殺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發現他們開始拒絕關心和鼓勵自己。現代社會中容易造成習得無助感的環境則有:精神病院、孤兒院或是安寧療養機構。

當人類得到習得無助感時,他們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問題,也就是:
‧個人(Personal):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於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
‧普及(Pervasive):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每個層面。
‧永恆(Permanent):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習得無助感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由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他使用了三隻狗與鞍具行為來做為習得無助感的試驗。第一隻狗簡單的被加上鞍具,隨後被解下。第二隻狗被加上鞍具之後,接受短暫但有痛感的電擊,狗可以經由碰觸槓桿來停止電擊。第三隻狗與第二隻狗並排,並也接受同樣的電擊測試,牠前面也有槓桿,唯一不同的是槓桿沒有停止電擊的作用。 在實驗結束後,第一隻與第二隻狗都迅速的恢復原先的狀態,但第三隻狗則被診斷出有臨床慢性消沉症狀,也就是俗稱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較小規模的試驗是將兩組狗兒放在吊床當中,第一組狗兒被輕微電流電擊,但牠們能夠停止電流,另一組狗而則不行,當這個吊床實驗做完之後,再 將這兩組狗兒放到一個有障礙物的屋子,第一組狗兒在屋子中遭受電擊時,會跳過障礙物逃走,第二組狗兒在遭受電擊時,則不嘗試逃走,只會躺在原地不動,這就 是習得無助感,儘管狗兒看到第一組的逃走範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們並沒有嘗試。

在其他實驗當中,還用了不同的動物,結果都非常相似。在所有試驗中, 造成習得無助感最強烈的原因,是造成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進而產生了消極的刺激。

此外,也有與人相關的實驗,例如,一個人坐在一間可停止噪音的小房間裡,他如果找到可停止噪音的開關,並停止它,這個試驗者的心理狀況就加強了,僅管噪音相當小聲,一點都不干擾。這種簡單的意識到自己可改變小小地方的心理狀態,就相當足以作為習得無助感的對照。

────資料:維基百科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情感隔離

有一段時間情感隔離,聽了甚麼悲慘事件,不會感受悲慘,只懂得淡淡一句:人生就是這樣的啊!生老病死啊!

誰說了甚麼興高采列的事,我也淡淡一笑,呵。

情緒毫無波動。

也沒甚麼不好,馬照跑舞照跳,工一樣做日子一樣過;但麻木不仁,對一切都失去熱情,說不出自己怎麼回事。

唸輔導初期,很多哲學理論;講師要感覺嘛,我用一大堆哲學來理論我的感覺。

直到一天天崩地裂,突然 終於,碰到自己心底最痛的傷口,清清楚看見自己內心裡最黑暗、最脆弱的那個點。看見,自己的許多痛,與怒。

一路走下來。

回頭,才明白了自己曾經多麼情感隔離。

不懂得自己的感受,遑論去體會他人的感受。

不知道自己的不捨、傷心、迷失、困惑、不甘、焦慮、憤怒、恐懼、、痛、歡樂、興奮........,不曾面對,不曾感受,我怎麼知道,怎麼感受他人的不捨傷心迷失困惑不甘焦慮憤怒恐懼等等等等感受?我也努力了做個好人熱心助人,但,總有那麼一層空氣,團團包圍我,我有種難以言喻的冷漠。

走了過來,再看,發覺身邊好多人,常也說不出自己的感受,說不出種種感覺。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面對、原諒、接受

成長成程中看著父母爭執,互相傷害,曾心底發誓我不會讓自己重蹈覆轍,我不會讓自己像媽媽;直到那麼一天和伴侶激烈爭執,心裡充滿急怒,充滿傷痛,汹湧的暗流,澎湃的情感,兇狠地,我吐出傷害性的字眼,一句句強而有力地擲向對方,直到,某個剎那,我看見我媽媽。我是我媽媽!那我心底發了誓不願成為、非常不可愛的人!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看見,非常不可愛的自己。我所不喜歡的我自己。我的陰暗面。

很痛。

那個剎那之後,我開始面對。面對自己。自己的陰暗面。

很痛。

我是那麼的不可愛。那麼的兇狠。那麼的具備殺傷力。那麼的咄咄逼人。那麼的強硬。那麼的脆弱。

很難過。很難過。

但我明白了,我是那麼的脆弱。我看見了,看見自己的脆弱。看見自己龐大的恐懼。我的憤怒。我對父母的憤怒。很傷心,很悲哀。

很痛很痛地哭。

終於原諒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脆弱。

於是,原諒了父母,原諒了媽媽。打從心底。看見了他們的脆弱,他們的疲累,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憤怒。他們的迷失。

漫漫長路,一歩一歩走過來,爸爸媽媽走過的路,我繼續行程,一路走過來。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快樂

快樂是甚麼?

我的快樂是和小孩一起,看著、感受著他們的單純,他們的信任,他們的不掩飾,他們的自在,他們的歡笑,他們不掩飾的哭泣,他們天然而直接的愛。

快樂,看著花草樹木,美麗的顏色,無盡的變化,多姿的風采。

快樂,感受空氣,感受風,涼的風暖的風冷的風,吻著身上每個毛孔。

快樂,被信任,被喜愛。

快樂,看見自己可以信任,看見自己歡喜。

快樂,我有思考的能力。最環保的嗜好,不動用不浪費地球資源。

快樂,我好好活著,愛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快樂,我可以說自己是快樂的。

快樂,感受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感受存在。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孤獨

甚麼是孤獨?

有段日子我生活過得極度痛苦,時常深夜由屋子走出來,在街頭上上下下地走,走累了找個角落坐下。流不盡的眼淚。不覺得有誰可以明白。沒有人可以說。沒有人可以投靠。

那是孤獨。

偶而打電話給朋友,朋友問候我。我苦中作樂,和朋友說笑話。心裡的苦說不出來。朋友說,你還能夠笑,你還好啦!

那是孤獨。

孤獨是,你不會對他人說:我很孤獨。

有位朋友自殺前處理身外物,將電腦送給另位需要的朋友,朋友問:「你不需要用到電腦嗎?」他微笑,不用。

然後,穿件新衣,他由高樓跳下來,結束了自己生命。

那是孤獨。

不是沒有人愛你沒有人關心你沒有人幫助你,孤獨的時候,你不信任,你看不見。

孤獨把你與世界隔離。

孤獨的時候,唯有孤獨,才最真實。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精神病

一直想寫些關於精神病的,一直不知從何寫起。

精神病有許多種,而且許多重疊之處。想來想去理不出個頭緒怎麼寫。覺得很難簡單化。

今天和朋友一席話,之後便想,就這麼開始吧!

朋友母親躁鬰症(Bipolar/Manic depression)多年,最近和母親吵了大架,朋友難過傷心之餘充滿內疚,可不明白母親的行為,不明白自己,不知道如何應對母親。不知道可以怎麼做。

和精神病人相處。

我曾經和精神出狀況的親人同住,那箇中艱辛,只覺非過來人難以理解。一個精神狀況不穩定的人,動輒生氣喝罵指責,言語可以極端尖酸刻薄,殘暴程度可以絕對令人難以置信、完全不可理喻。

可以你做甚麼都不對,你不做甚麼也不對。連你呼吸都可以不被允許。

後來我明白了,那兇暴背後,是極度的脆弱與恐懼,嚴重的不安全感及無助感。不是他的人格性情問題。

能夠做的,是認識這點,不將對方的指責喝罵照單全收,收進心裡,不take it personal。

他的指責,其實不關你事;只不過你人在現場,你只是他內心情感的投射。若不是你,便是任何一個他面前的人。

也不用想和對方講道理。對方不理智,你不可能和他理智。所謂不可理喻。

你可以做甚麼?首要任務:照顧自己的心靈健康。尋求援助,若能得到專業人士的扶持是上善之道;安排時間和空間讓自己走開、休息。進行完全不同的活動。

和精神病人相處,不是蓋的,若不懂得照顧自己心靈健康,下一個精神出狀況的便是你。

找資料,了解有關病情。了解精神病。有認識,有助於接受病者諸多難以理喻的性情行為。

箇中詳情,是的,是寫起來萬分長篇大論,便這麼樣吧,暫時這麼一點兒。

死之冷笑話

朋友寄來一則關於死人的冷笑話,我看了好笑之餘想: 大家怕的是甚麼呢?

看看笑話吧!

有一美女下夜班, 被一好色男子尾隨跟踪,美女很害怕,正好路過一片墳地,好色男子正要下手,美女走到一座墳墓前说:「爸爸,開門吧,我回来了。」嚇得好色男子狂奔而去。

美女為自己的聰明得意地笑了起来,哪知笑聲未落,墳墓裡傳出一个陰森森的聲音:「閨女,你咋又忘记带钥匙了呢?」嚇得美女尖叫著跑了。這時,一个盗墓者从墳墓裡爬了出来,说:「影嚮我工作,嚇死你!」

說著,突然發現墓碑前有一老者,手拿凿子在刻墓碑,就好奇地問:「你在幹嘛?」老者生氣地说:「这些不肖子孫把我的墓碑都刻錯了,只好自己来改啦!」

盗墓者一聽,嚇得撒腿就跑了。看著盗墓者的背影,老者冷笑道:「跟老子搶生意,嚇死你!」一不小心,凿子掉地上了,老者正要彎腰去拾,却看見草丛中伸出一只手,同時還有个冷冰冰的聲音:「啊,敢亂改我家的門牌號?」

嚇得老者連滚带爬地跑了。一个拾荒者從草丛中爬出来,撿起地上的凿子,感嘆道:「這年頭,撿块爛鐵還得費这么大神!」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通告





加愛雲遊去了
四月十旬回來
大家保重
Take care of yourself




「壞」情感的必要

情感有好和壞之分嗎?

一般人會覺得生氣、憤怒、恐懼、進攻性(aggression)不好。

真的不好嗎?

據說己滅絕的渡渡鳥性情極度信任、溫和,而牠們就死於這類性情。本在自然環境裡自由自在生活,有一天人來了,獵食,渡渡鳥見到人,不怕呢,不怕便不會逃,輕而易舉地被人手到擒來,吃個一乾二淨。

人類若不懂得恐懼、憤怒、進攻,該也早已滅亡。

情感並無好壞,而是如何應用。

就說進攻性吧,進攻性被感覺不好了,是因為進攻性的表達可能製造更多危險; 好,因為進攻性賦予動力去創造,去尋找解決方案,求存(survive)。

一個不懂得進攻性的嬰兒無法求存。進攻性的第一表達是貪,嬰兒吮吸的貪慾。是這衝動推動嬰兒成長及發展。

輔導關係裡常遇到害怕害怕的人,生氣自己生氣的人,不敢表達或面對進攻性的人;他們的成長,在於接受自己的恐懼、憤怒與進攻性。不將之看作「壞」。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觀照.權力鬥爭

關於觀照,關於權力鬥爭,在我和前伴侶關係極惡略時期,我看見了,看見對方如何以心理戰術掌控我,然後,看見了,看見自己如何以心理戰術掌控對方。

非常不好受。多麼不可愛的自己。很不喜歡自己那樣。

非常不好受,回想起童年,再見母親如何以自己為受害者的身份掌控孩子及丈夫。

難過了相當一段時間,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由那遊戲裡抽身。

然後發覺,重要的是我看見,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鬥爭,便時常留意自己,自己說的一句話,自己做的一件事,說話背後的目的,行動背後的目的。看著自己,觀照自己。

慢慢的,清清楚楚,我不是受害者。

開始成長。心開始強大。

開始可以抽離。

別人和我玩這遊戲了,可以只是看著。不反應。

一顆心,開始得到自由。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觀照

觀照是怎麼回事呢?我發覺自己的觀照經驗竟然許多來自輔導訓練。

唸著輔導時得每個星期交一篇心路歷程報告,由頭到尾講師要我們感覺感覺感覺,不要我們理智頭腦的說話。前後千多兩千個日子,我不停地和自己的心談話,問自己的感覺,看自己的感覺,探寻自己的感覺,然後做報告。每一篇報告都流一番淚哭一回,等於不間斷地哭了千多個日子。

每 一個學期做一份大報告,personal development,自我成長,審視自己童年,檢視個人成長。做大報告很耗心力,我遇到位性情很強要求很高絕對會push的講師,總是要求深入更深 入,往往報告寫完了哭到累死了元神耗盡,講師看了這裡和你談談那裡和你談談,嗯,再往內挖,深入深入深入,再所有感受重新經歷。真的心力不足會崩潰。

我有一位同學當真崩潰了。曾經有精神病已痊癒十年的一位同學。結果精神病再發。

那事件給我的啟示是,你要小心保護你的心。要寛待自己。要懂得看見自己的脆弱。要學習認識自己的能力。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要看見自己的直覺。要讓自己休息。要懂得讓自己的心休息。要懂得愛自己。

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

輔 導教你溝通技術,個人生命的發展過程,內在的心裡因素,及人與人之間的動力與現象。所有人際關係,跑不掉移情、反移情、投射及權力鬥爭。說話的時候,我們不被允許說 「我們」「人們」,一定要說「我」。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必須認識,你的感想是你的感想,你其實不知道他人的感想。你只能替自己說話,不能代表他人。同時 對自己負責,不拉他人來擋架或過橋。

檢視自己的移情反移情及投射,檢視自己要得到權力或控制的慾望。別人有沒有問題你管不著,要管的是自己。要看的是自己。

簡而言之,是那段時間的訓練,我學習了認識自己的感覺,正視自己的感覺,時刻檢視自己的感覺,所有情緒的起落,是甚麼讓它起,甚麼讓它落。所有感覺的背後是甚麼。甚麼感覺。那感覺是因甚麼而起。

回頭看,發覺那段時間,我學習了觀照自己。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先天後天

再說一個真實故事吧。我在電視看來的記錄片。

一位全球各地殺了兩百多人的職業殺手終於落網,被判了終生監禁。監獄裡有心理輔導服務,這位殺手由始至終沉默,神父甚麼人來他都雙唇緊閉。可終於一天,他決定見一位心理專家。

他告訴心理專家自己的童年。他有位極暴力的父親,小時常莫名被父親重力毆打,被打至流血暈絕無數次。起先母親嘗試保護他,但抵不過父親。後來,母親也開始對他動用暴力。

第一次殺人他十多歲。一位走在街上的青年看了他一眼,他不喜歡那眼神。那青年和幾位同伴一起,他一直跟著,跟到他們去一間酒吧,大家進去了,那青年鑽進小巷小解,真是良機不可失,他拉下小巷間一條掠衣索,將對方勒死。

之後他在坊間成名,被地下社會雇為殺手。

第一單任務,他騎著摩哆跟蹤目標,對方停在交通燈前,他問了名字確定了對象,砰地開槍近距離轟死目標。他說,像一粒西瓜在眼前爆開,血彈到他身上。

他說,殺人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感覺。

唯一一次有感覺,是一次綁了個人放山洞裡讓老鼠咬死,那是受雇主所囑,讓對方飽受折磨。他說不出自己的感覺,後來,為了要理解那感覺,他綁了幾個人放那山洞裡,一些本來可以直接了當解決的目標。但一直都理解不出自己的感覺。

談話到後來,心理專家說,一直都是我問你問題,現在我們調換位置吧!殺手緩緩露出一點兒微笑,這個有趣!他說。沉吟半晌,他問:「為甚麼我是我?」

很小的時候,他的生命裡沒有愛,得不到愛,內心的空洞被另個能量取代,他恨。憎恨的力量扶持他繼續活下去。他恨父母,恨所有人。

心理專家說,為甚麼你是你,有好消息有壞消息。

「壞消息是,你天性裡有那基因讓你可以成為一個冷血殺手,由你父親的行為而言。頭腦內控制同理心的部位不比常人,同理心不強,所以你父親可以對親生兒痛下重手。你遺傳了父親的天性。

好消息是,這樣的頭腦構造,若得到適當的家庭環境培育,生長在另外一個有愛的家庭,你可以是一個人材,少數極高風險行業的人材,譬如爆炸專家,或飛機測行師(test pilot)。」

關於先天與後天,先天基因也許不可改變,但後天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際遇。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From my soul to my being

最近間中間中不停想起唸輔導課時的寄宿訓練,那一天我們在一個極寛大的閣樓,叫Apple Loft,做presentation,題目是: From my soul to my being.

現在想著要寫下來,心仍會抽動,眼淚仍會流。

是甚麼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我和我的同學們。過去所有的創傷與痛。生命中許許多多的loss. 童年。心愛的人。重要的人。病痛。天災人禍。

震驚。恐懼。痛。傷。憤怒。抗拒。掙扎。沉落。吶喊。無聲的吶喊。堅持。放弃。收縮。退縮。攀爬。滑落。無助。。。。。。尋找定位。苦苦地。尋求意義。

生命的轉變。 

講師讓我們隨自己意願及時機呈現。

那一整天,我眼淚嘩啦嘩啦地流。看著每一個人的傷,每一個人的痛,自己的傷,自己的痛。那麼赤裸裸。血淋淋。鬼哭神號。

我常想,輔導班課室,和精神病院分別不大。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活動與現象。

那一整天,眼淚嘩啦嘩啦不停流的包括全體同學。

那一天的某個剎那,我突然領悟wounded healer的意義。

那天晚上大家睡了,我拿了杯紅酒,和我的煙草,躺在潮濕的草地,看天空,滿天星空。看樹的陰影。想念我突然車禍去世的同學。

萬闌寂靜。四周全是黑暗。許多樹木的黑影。

很安靜。我的心很安靜。

那天晚上的睡眠完全靜默。黑暗中我飄浮在眼淚的海洋。被眼淚擁抱。溫溫的。涼涼的。暖暖的。

第二天再到Apple Loft,我感覺得到,沉重的空氣。將所有窗和門全打開,不停走動。繼續說話,process。空氣裡開始充滿愛。我拉了一大堆枕頭疊了張床,很舒服地躺著。很安靜地感受。很安靜地聽。

陽光透進來。有一個聲音隨陽光透進我心:I'm among angels.

那不是我自己的聲音。那剎那,我知道,我是被祝福的,被深深地祝福了。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Ending 結束

小朋友的金魚死了一隻,小朋友哭了。

媽媽跟我報告,爸爸很關心地旁邊默默無言。

啊我感受到了,死亡的發生。手足失措了。

死亡如影隨形,人們總不自覺地否認它的存在。而小朋友,是第一次發現死亡的存在吧。一個全然陌生的存在。

輔導課程裡的重大課題之一是Ending. Ending有很多種面貌,或,面具,面具的背後,是死亡。

同學們都不是年少十八廿歲,大家都經歷過或大或小的Ending,在班上將之請出來大家正面以對,與之促膝長談,許多感受漸漸便沸騰起來,沸騰的海水,令人不安、失落、恐懼、失望、傷痛、憤怒、抗拒、否認、絕望、焦慮..........。

那是生命中第一次,我和死亡長夜深談。然後互相擁抱祝福。

課程結束前一年,講師們便開始讓同學們準備那一天的發生,The End, Ending.

許多許多活動,時刻提醒,面對。課程最後一天,非常正式、安靜的道別儀式,大家全心全意地說自己感受,心裡的不捨不安釋然期待感激...........。我體會了,那是生命中第一次發生,一個準備完好的Ending. 它的祝福。

因為生命中絕大部份的結束,都讓人措手不及。

因為我們其實都在逃避它的發生。知道死亡/結束的存在不等於真的知道,不等於真的面對了。

我和小朋友安排了個喪禮,讓小朋友和金魚好好說再見。

小朋友言語上是難以表達的,但心裡,我知道他和死亡打了照面。生命中的一部份結束了,另一部份開始了。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再說裡頭的小孩

很小的時候我曾經經歷一場很大的創傷。但那時候因為還小,完全困惑。

長大了,一直都記得那次的事件。但一直不知道事件裡頭自己的感覺。

直到接受輔導期間,不停沉思自己對人的信任問題,那時機終於成熟,電光火石間我想起那場童年創傷,將所有事情聯結起來。那剎那我突然看見自己,那四五歲的孩子,困惑、迷失、失落、受傷,得不到成人的理解、認同及保護。我突然看見,是那個時候,我開始自己學習獨立。開始不信任。

當時我生命中的成人,是我的父母。

我忽然看見年幼的自己,沒有流出來的眼淚。

看見當時的自己,說不出來的感受。

那剎那我的世界天崩地裂。

我的父母,當時沒聽見,沒看見,或,不願、不能聽見、看見我的痛與迷惑。

我看見,年幼的自己,那麼孤獨、脆弱。

我第一次看見自己裡頭的小孩。

很心痛。那孩子。

便天崩地裂地哭了。

眼淚裡多年積壓的憤怒與恐懼。

那之後,我對自己裡頭的小孩說:我看見了你。我會好好愛你。我會時常看見你聽見你。

那孩子,終於由黑暗裡走出來。開始成長。

成長為今日的我。

現在,我時常不忘和自己裡頭的小孩對話,問候他。愛護他。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每個人都需要輔導嗎?

我的理想是,沒有人需要輔導。

我的經驗,輔導裡主要的工作,是建立親密關係,幫助當事人接觸自己的感覺。

即是說,如果大家都能夠信任親密關係,都能夠與個人感受不隔離;也許,就不會這麼多心理及精神問題,就可以不需要輔導。

所謂的親密關係,裡頭必須有信任、不審判、接受、同理心、心口合一、愛。

來見輔導的,很多往往問題抑壓累積多年,一些甚至是代代延續的問題,總是不到絕路,不會找上輔導。這麼樣的個案,一時三刻一年兩年,往往不足以讓對方由那麼深重的生命創傷痊癒過來。而一些個案,花上幾年,最佳也只是回復至足以過基本上正常的生活。

我的感想是,如果大家能夠對人類思想行為模型有些認識,懂得更多溝通技巧,對個人內在情感不隔離;需要見輔導的人,該會大幅度減低。

輔導開始以前,扮演「輔導員」角色的,是教會牧師或神父、靈媒、各類相命、所有艺術活動、宗教人士、親密的親友、動物、大自然。這一些,現今社會仍存在,我覺得他們的存在其中自有必要及因由。

輔導可以幫助一個人成長,但輔導未必適合每一個人。有一些人,宗教的幫助更直接,有一些人,通過艺術活動身心靈成長,有一些人,由靈媒得到的撫慰最實在。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可以

和曾經一起長大的童年朋友談起話來,朋友說最近很受自己童年困擾。我問他會怎麼形容自己童年,回答是: 「痛苦。囚禁。」簡單的回答,我心裡很受震撼。

曾經一起長大,我見過朋友的媽媽打他,記憶中一班小孩在玩著,朋友的媽媽喊他回去,他一走到媽媽身邊,媽媽鞭籐瘋狂打在他身上,他哀號慘哭。那一幕,在我心裡是恐怖的。

表面看來,老友家庭再正常不過。父母都很愛孩子。

是正常吧,上一代的父母,對兒童心理較無認識,對個人心理亦無認識,並不自覺自己如何給孩子留下創傷。

和朋友的談話告一段落時,朋友說:「現在才發覺生氣自己媽媽是正常的。」呵,之前一直困擾他的是這個。

華人文化裡有孝道,父母大過天,成年後的孩子們要面對自己曾經被父母所傷,障礙特別大。往往因孝道而卡在一個關口,無法前進。

彷彿說了父母不是便等於不孝。不敢對他人說,亦難以對自己說。

事實,父母用他們所懂得的方式來愛孩子,不等於他們不會傷害到孩子,我只能說那傷害不是故意的。但傷害存在了,若沒個出口流露、表達,傷害會永遠持續。

可以生父母的生氣,可以憤怒,可以憎恨。因為,人是人,人有情感,有感受,在父母面前孝道當前,人也還是人。怒氣與憎恨是人的陰暗面,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接受它的存在,讓成年後的自己聆聽年少的自己,當年那其他成年人不曾聽見的哭訴,那麼,裡頭那孩子,才得以向前邁進,過去才能成為過去。

當然,說的不是去和父母對罵。而是允許自己的感受,允許創傷的存在,允許那個空間,和可以信任明白聆聽的朋友談,寫日記,寫小說,寫散文,和自己對話,見輔導,畫畫,寫詩.....讓情感表達。

後記:

寫了這一篇之後,我同是輔導員的朋友給我下面的留言:

「加愛,這是我覺得許多的輔導員都做到這裡的地方,帶著個案把情緒發洩出來而己,但這很危險,情緒出來後是要收尾的,唯有要帶著愛,才可以向前.

我記 得海寧格大師說過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我們的特別父母親,父母親有一點是會決定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因此,要真正的接受我們的生命,我們必須從父 母那裡接受過來,如果我們拒絕父母其中的一個,我們就拒絕了我們自己的一部份.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力量,也失去快樂與幸福.所以如果做與父母的關係,最 後,我都會要個案看著他們的父母,完完全全地以他們的本來的面目去看待他們,一點都沒有願望說他們應該怎麼樣的不同.我要他們對父母說,是的,我從你這兒 接受到我的生命,我帶著愛來接受,也帶著感激.

從父母那,我們接受生命.關於生命,我們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一點都沒有關係,不管他們是好或壞,關於傳遞生命這件事,所有父母親都是一樣的.因為做為父母親在傳遞生命這件事有特別的意義."

我們一直在說接受自己,做自己,看看我們的手,看看我們的腳,再看看我們身上各流著他們一半的血液,所以只有以本來的面目去接受父母親,尊重父母親,我們才可以說我們接受了我們自己.

與你分享...」

把這留言放這兒,補充我之前所疏忽的。

感謝我的朋友。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輔導

寫這部落格,主要是希望大家對輔導多些認識。

何謂輔導?很多人對輔導的觀念是輔導員會教你怎麼做,給你答案和方向。事實,完全相反,我所認識的輔導,是不教你怎麼做不給你答案及方向──除了認知行為輔導。

教導,給答案及給方向,比不指示、不給答案、方向來得容易。一般人際關係裡,和朋友親人談到心事,反應通常是告訴你該這麼做或那麼做;輔導不這麼做,是因為相信每個人裡頭都有自己的力量,直接給答案等於否認了那個人的力量,把對方的力量拿走,而沒讓他培養自己的能力,從經驗裡成長。

同時,你給的答案未必是真正屬於對方的答案,只有自己摸索出來的,才是自己的答案。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

直接給予答案及指示,裡頭往往是營救心態,看見他人難過了不好受了,自己心裡隨著不好受,想營救的,是自己那不好受的心情,告訴了對方怎麼做,對方接收了,好過了,自己心裡便也好過了。脫難了。

陪著一個難過痛苦的人,比較不容易。裡頭,我想也在於,你有沒有能力允許自己難過痛苦;越不能承受自己的痛,便也越不能承受他人的痛。

輔導做甚麼?首要的,是懂得用心聆聽,不是聽說話的表面,而是聽言語背後的感受,更多說不出來的話。應用輔導技術,幫助對方理解自己的傷與痛。陪伴對方經歷那傷與痛。讓對方與自己的感覺接觸。允許一切情感的表達。支持及關愛。認同。信任。接受。誠懇。建立關係。給予對方不同的經歷,由經歷裡體會、學習、成長,找到自己的力量、答案及方向。

說起來廖廖數字,那過程,往往是漫長的。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感覺

我的講師們常愛和我們用的話是in touch with yourself, in touch with your feelings.(和你自己接觸,和你的感覺接觸。)

整個輔導課,所有講師及導師都努力於要我們知道自己的感覺。必須和自己感覺接觸,才能和自己接觸。

講述事情,若沒表達到感覺,必定被問,你的感覺是甚麼?有時被問到,還真的講不出自己的感覺。得不停摸索。

這是輔導主要訓練之一。

一定要往內探討自己,探索自己內心與情感,不然,怎麼去嘗試體會輔導對象許多說不出來的感覺?

精神病患(輔導見許多精神病患),時常是和個人情感分離的。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感覺,但認真詳細想想,許多感覺卻是說不出說不清的。

因為所有感覺背後,都有許多故事。和某人約了見面,那人遲到半個小時,我很生氣,生氣的表面理由是他不守時──就這麼簡單嗎?以我自己為例,守時守諾一直是我堅守的原則,他人不守時不守諾,我的反應會很大,不會淡然處之。很多年後,我才明白,不是因為書本這麼教,不是甚麼禮義廉恥教育,是因為我小時候的創傷。

小時候父母曾經答應了我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沒守諾言,然後若無其事。一而再再而三失望兼感受被忽略後,我很受傷,心裡狠狠打定主意,再也不相信父母的諾言。

因為不願再受傷。

因此堅持自己必守諾言。

明白了自己的感覺後,我才開始得以放鬆。

不停往內探索,許許多多感受,漸漸理出頭緒,得以釋放,漸漸活得自在、快樂。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憤怒

卅以前的生命,我一直以為自己脾氣很好。

還真的是沒發過大脾氣。

說到脾氣,我想起的總是小時候,那個下午父母吵架了,爸爸發了好大的脾氣,抓起旁邊椅子,碰然摔在書桌,那感覺真像行雷閃電,我看見椅腳折斷桌子凹裂,爸爸手掌流血。

被嚇壞了。潛意識裡跟自己說了吧?我不會這麼衝動,不會這樣子發脾氣。一直都很不自覺地努力控制自己脾氣。然後以為自己脾氣很好。

直到某日和伴侶吵架,盛怒之下手邊抓起甚麼碎然大摔。

我終於看見自己的怒氣。

圍攏自己的泡泡終於破滅。

很受驚嚇。我,和我父母一樣。我一直要擺脫的父母的陰影。

我,並沒有比他們更好。

那是很痛的領悟。

我面對了。沉思了。痛哭了。接受了。原諒了。

原諒了父母,原諒了自己。

終於體會了父母裡頭的痛、無奈、挫折、沮喪、懊惱。與,恐懼。

憤怒的背後,是恐懼。

那之後,才學會了接受憤怒的存在,憤怒的意義。看見人家生氣了,或自己生氣了,不再害怕。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靜默

我覺得,做輔導,和個人的修為(way of being)很大關係。

輔導員應該不停學習及成長,不停認識及開發自己。一定有可以學習、成長的的空間。因為生命不停變動。

得承受得起自己的生命,及自己的陰暗面,才得以承受他人。不可或忘,來見輔導的,一般都感覺生命難以承受,自己的陰暗面難以面對。

譬如說能不能和自己安靜相處。

輔導技術有一招是use of silence。靜默是有它的意義的,可以學以致用。

有一次講師給我們的活動是靜默。同學或二或三,坐一起靜默三分鐘。你以為三分鐘很短時間?和他人一起面對面靜默三分鐘,你很可能會非常不自在,很可能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特別難過,那三分鐘。

我和另兩位同學作伴。靜默著,我感覺我的同學S,很奇怪的,感覺他broken to pieces。覺得他彷彿在分裂著。

活動完畢,向講師報告。S說,他看著我,看著一起的另一位同學,心裡掙扎該如何給到我倆公平的關注,感覺自己的心分裂。我聽著,啊!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感覺。

靜默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聽見許多。據說,人的溝通,言語只佔了卅巴仙,其他七十巴仙,是身體語言及其他的,靈性的溝通。

而學習和自己安靜相處,不容易。我們的生活習性是,用言語及活動將所有空間填滿,以掩蓋潛意識裡的許多焦慮感。

和自己安靜相處,我覺得是一種修練,個人的修為。

眼淚的意義

輔導班上講師常說的一句話是:Get in touch with your feelings!(接觸你的感覺。)

之前的我是個理智型的人,童年有甚麼不快樂嗎,我明白,父母都有他們的苦處。誰傷害了我嗎?那該是無心之失。我很孤獨嗎?生命本來就是孤獨的。甚麼都有一套理解的方法,很理智很獨立地生活著。

那沒甚麼不好。問題只是,理性與感性有欠平衡。完全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曾經被傷害,被背叛,被遺弃,很孤獨,很傷,很痛,那些感覺呢?去了那兒?消失了嗎?

它們沒有消失。只是在我裡頭,躲在內心最陰暗的角落。被忽視。

後來的許多眼淚,自己也說不明白的浪濤般的眼淚,是它們。年月已久,我想不起它們的模樣,想不起它們的存在,想不起它們的名字,但它們一直都在那兒。

輕輕呼喚一聲,全奔湧而出。

流了許多莫名的眼淚,漸漸地,我的心輕快起來。可以納入新的意義。生命的意義。

那,是那許多眼淚的意義。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眼淚與成長

第一次去見輔導,因為我愛的人精神飽受困擾。心愛的人和我商談後去見輔導,見了輔導回來,大發脾氣。我不明白。

那段日子的生活很緊張,充滿恐慌。心愛的人說,輔導員說他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說時,語氣帶點鄙視,同時間,像個孩子,彷彿明白了甚麼,卻不盡然,孩子似的,理解不了自己,便表現生氣、受傷。

兩個人日子很混亂充滿憤怒地過著,心愛的人打死不再見輔導,這麼樣的日子過著,我想,那好吧,我去見輔導。希望自己因此表現得快樂,因此得以鼓勵他再見輔導。

我告訴輔導員自己來見輔導的原因,敘述眼前生活的緊繃。相當公式化的報導。輔導員聽著,許久,輕輕說道:It's so difficult!(這是多麼困難!)我眼淚在那剎那塴堤。我一直咬緊牙關撐著,不知道自己撐得多辛苦,直到輔導員說的那句話。

我見了那位輔導員一年半,十八個月,整整十八個月,每個星期的同一天同一個小時,我眼淚無歇止地流。

哭我之前生命裡所有不曾哭出的眼淚。許多許多,自己也不明白。只是不受控制地哭。

然後,我開始成長。夜晚睡覺,夢裡漸漸地看見顏色。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對話

輔導班的另一個活動是對話(Dialogue)。

所謂對話,是一個人講著話的時候,其他人完全安靜聽,不管多久,直到說話的人把話說完。而對話是一對一,這說話的人針對某人說話,話說完了,對方回應,回應完了,另一方再回應。一來一往。一次只有一個人說話。為時多久,在於說話的人。把要溝通的溝通到一個段落為止。

幾年前回家鄉探訪,在朋友家聚會,談著話,我驚覺,天呀,原來大家的交談方式是不斷打斷對方,不斷插嘴。我看著一位朋友企圖要說些甚麼,開了頭被打斷,捉著機會再開頭,又被打斷,第三次,第四次,結果朋友由頭到尾沒說到自己要說的。我真傻了眼。

簡直是看誰說得快說得夠大聲就說到完嘛!

當然我明白這是正常社交場合情況,熱鬧嘛!但若要溝通,這麼樣還真行不通。

輔導班的對話,主要目的為讓同學們處理相互間的移情(Transference)及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移情及反移情是無處不在的,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往往問題不在於那個人,在於你對那個人的移情或反移情效應。

關於移情及反移情,下回再談。

說回對話,在班上定時定候地對話一番,我實實在在體會了聆聽對溝通的幫助之大,多大的誤解心結,只要肯聽,尊敬對方的感受,尊敬對方所要說的,不急著為自己辯護,首先便讓對方心裡好受了,接下來的溝通便有了基礎。

對話,你說時我用心聽,我說時你用心聽,我發覺,把同學們的關係拉得很近很近。那是多麼難得、親密的關係啊!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聆聽

很記得輔導課的第一堂課;講師給大家活動,跟旁邊的同學談你的最愛(pet love)及最憎(pet hate)。然後聽的人報告自己所聽到的。

我跟旁邊的同學說,我沒有最愛呢,也不覺得自己最憎甚麼,我沒有很強烈的感覺,那種充滿情感的,「最」。同學說,怎麼可能呢?總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吧?我說,嗯,我可以說自己喜歡看書,但那不是「最」,看書只是我的生活習慣,不是因為我對它有甚麼強烈情感,有時間我就看,真的太忙我不會強烈想念。不喜歡的,嗯,我不喜歡人家佔別人便宜,剝削人;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但不致於去憎恨它,因為覺得很多時候那做著的人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同學報告他聽我說了甚麼:最愛看書。最憎佔人便宜,剝削人的人。

我聽著,真的,晴。天。吡。叻。怎麼可能!?我耗了那麼多口水解釋自己!

那一課講師要我們學的是,聆聽。那一天,我老老實實地上了一課。真真實實地體會到用耳朵聽和用心聽的分別。

西門和卡芬哥的Sound of Silence是有這麼一句的,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聆聽,不是坐在那兒,耳朵聽著,聽著的是聲音;沒聽見那聲音裡頭的情感感受。

聆聽,不是坐著不出聲,肉體做出聽的樣子,一顆心虛遊太空,腦子裡和自己喃喃自語。

聆聽,不是聽自己腦子裡所說的。自己的約定俗成觀念與概念。

聆聽,是用一顆心去聽,去感受,聽對方所說的,感受對方的話語。

聆聽,是一輩子的功課。

我曾經看一對夫婦吵架,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話說個沒停,都掙扎著要對方聽見自己,可兩個人都沒聽見對方所要表達的。話說了許多,卻根本沒有溝通。

要溝通,第一樣就得懂得聆聽。

有沒發覺,聽著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腦子裡想好了要說的話,迫不及待地等對方口氣一緩,便忙忙表達自己腦子裡所想的?有沒發覺,當想著自己那急著要說出來的,其實已沒聽進對方所說的話?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關於直覺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關於直覺。

消防隊接到電話趕到某火災現場。有效率的滅火牵渉許多知識及分析,消防隊長在現場觀察衡量後,決定可以派隊員進入燃燒著的建築物裡往內撲火,那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十二位消防隊員進入建築物內,隊長在外繼續觀察。進況良好,火勢減小。

可忽然間,隊長強烈感覺不安,他說不出是甚麼原因,只那不安將他完全籠罩,電光火石間,來不及細想,他覺得必須命令所有隊員退出。通過手提無線電話,他傳達命令。建築物內的隊員接到命令,卻有點兒猶豫,因為滅火進況良好順利,火種看來被撲滅了,便手提無線電話裡和隊長表示一番,可隊長堅持:「這是命令!馬上全員退出!這是命令!」

就在全隊退出建築物的剎那,轟然巨響,建築物大爆炸。

如果隊長沒聽任自己當時看來不理智的不安,那當時的直覺,十二位消防隊員必喪命現場。

起因是回火(backdraft),室內氧氣被燃燒完,室外氧氣進入,氧氣燃燒溫度高升膨脹而引發的爆炸。

後來隊長重看當時攝下的錄映帶,慢慢地才理出了頭緒,在那電光火石間,在他理智尚未整理出所有訊息前,潛意裡他已知道回火將發生,大爆炸將發生。

原因: (一)四周的火光呈橙黃色。(二)四周不尋常的安靜。(三)煙霧不由建築物內往外湧,而由外頭倒湧進建築物。這些,都是回火的徵狀。

要說的是,一般上人們抑賴理智來生活,可理智只是人類潛能的一部份,我們的潛能,我們的潛意識,是更強大的;而直覺,往往是潛意識裡許多未及分析的知識與經驗。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直覺,就譬如做警員的,在面對危險時,往往得非常直覺本能地反應,不得慢慢以理智分析是否該這麼做那麼做,是不是太不理智。

要說的是,直覺,可能顯得不理智;但直覺是人類潛能的一部份。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唸心理學的時候,學會了這個名詞,Self 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預言。

那之後,便發覺日常生活裡這類自我實現預言無計可數。

這是人類生活裡一直都存在的現象,廿世紀一位社會學家Robert K.Merton正式將它定名。

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是那事情本來不是這樣,可你認為它是這樣,然後你的認為將本來不是這樣的變成了這樣,結果你實現了自己的預言。

舉個例子,一對情侶,女的某天看見男朋友比較安靜,心想啊對方是因為昨天那件事生氣了,便跟男朋友說,你生氣啊?男朋友其實沒把昨天那件事放心上,被問到,也沒多想,沒有啊,生甚麼氣?女朋友心裡認定了對方是生氣,生著氣不講出來呢,便說,生氣就講嘛,我又不是不知道你生氣,老是生氣了不出聲!男的這會兒開始感覺一點兒氣了,甚麼生氣了不講,明明沒生氣!可女的心裡是認定了,不停追問下去,言語間一來一往,男朋友終於被惹到當真生氣了,「我現在就是生氣了!」冒出口,啊,女朋友便實現了她的預言:是不是?!我就知道你生氣!

由頭到尾沒發覺是因為自己預言/認定了對方生氣,才惹到對方生氣。

明白了自我實現預言後,我時常留意及檢查自己對他人的感想及種種觀念,事情當真如此嗎?還是那只是我個人的想象罷了?不停地學習開放與客觀,學習不認定一定是這樣或一定是那樣。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關於潛意識

和朋友談話,談到潛意識。

關於潛意識,我覺得我們不知道的還太多。

我們只知道我們知道的。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

關於意識,我知道的是,意識可分為unconscious(不意識,不知道,盲點), subconscious(潛意識), conscious(意識、理智)。

潛意識,subconscious,半浮著等待著被意識到的。

由潛意識到意識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輔導工作裡的其中一部份便是讓當事者逐漸地經歷這過程。逐漸看見及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感受如何被潛意識控制。

除了對話,音樂、美術、詩、文學、舞蹈、戲劇等等都是可用的媒介。

想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最直接的方法我覺得是和自己對話,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然後問為甚麼,為甚麼我這樣反應那樣反應,這樣感受那樣感受。

我認同尼采說的,all human relationship is a power struggle(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權力掙扎),那權力的掙扎是很潛意識的運作;他指的不單單是我們日常生活裡看見的一些權利慾控制慾特別強的個案;若加以留意,特別是伴侶關係,很容易發覺這種權力掙扎現象。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常看見。基本上,那是很自然的求生本能,我們需要感覺 I'm in control(我有自主權──我存在);我想尼采並無鄙視的意思,而是理解那是自然及必然的現象。

而這權力掙扎,探尋個人的存在,我覺得,是非常潛意識,外在看不見的運作。

後記: 朋友寄來一段文字與我分享,關於潛意識;我讀了覺得非常切合這篇文字所說,將之抄來。

"Photography - both the craft and the art - helps me to be. It allows and enables me to live creatively, which is to honour Creation and my own existence. As I consciously pursue my craft, my concerns, anxieties, fears, loves, hopes, and dreams bubble up from my unconscious. In this meeting of the conscious and the unconscious, I can acknowledge my wounds and experience healing."

Freeman Patterson, ShadowLight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被照顧

那一天倫敦狂風暴雨,打落了好多樹枝。

那一天我們聽到消息,同學祖發生車禍,腦袋被醫生取掉一部份以舒緩腦內高壓;祖陷入昏睡。

我們坐在那小小空間,同體感受生命的震撼。我眼淚不停地流。心顫抖不歇。

待放學,同學們堅持不讓我騎腳車回家。說風太大,太危險。要用車子載我。

我笑,比這更大的風雨我都騎過,我沒事。

同學們繼續堅持。我心裡明白。道謝。我說:「我不習慣被照顧。」

講師說:「也許,可以學習被照顧;那麼,你可以允許輔導對象被你照顧。」

是的,我自小獨立,真的不曉得該怎麼樣被別人照顧。我總是甚麼都嘗試自己面對,自己解決。從來不表示軟弱。從來不知道該如何表示。

在我最痛苦的時候,家人不知道,朋友很多不明白,明白的,看不見我允許被照顧的空間。

現在,我明白了自己的脆弱,但要如何被照顧,也只看到了一個起點,一隻腳輕輕踏出,輕輕放下。也只跨出了那麼一歩。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和存在主義有關,我外婆的死亡

外婆的死不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面對死亡。

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面對至親愛的人的死亡。

一直都感覺自己是孤獨的,心裡最親的人,是外婆。

那一天早上七點,小阿姨打電話來,說外婆不停嘔血。

早上八點,我回到外婆家。

外婆躺在她心愛的帆布床。我摸摸外婆肩膀,叫她,阿婆。

外婆眼張張看我。她知道,我回來了。

我一直坐在外婆旁邊。她不停嘔血,我不停替她抹血。

到現在,仍然記得。永遠不會忘記,空氣裡血液的味道。

起先,血液衝上喉,外婆會抬起頭,把血吐出。後來,她沒了抬頭的力氣,平躺著,血由嘴角噴湧。

我和道外婆會失血過多,會死。我很心痛。同時很仔細地想。

我愛外婆。

我對外婆說,阿婆,你這樣嘔血,失去太多血,不送你進醫院輸血你會不行,我送你進醫院好不好?

那之前一個星期,外婆在陳志勤醫院住了一個星期,她很不喜歡。很不開心。很痛苦。

問的時候,外婆已完全無力。可是我看見她努力,掙扎。我看見外婆的眼神。我看見外婆說,不。

我很傷心。我知道外婆要去了。

我很快地在腦子裡想了一輪。決定我承受得起後果。

我覺得我必須尊重外婆最後的意願。

阿姨,媽媽,問我,是不是該送外婆進院?

我很簡單地說,外婆不要進院。

我看見害怕,不安,不懂,不知道的身軀。

但我是永恆地不被動搖的。

我甚麼都沒多說。只是沒有人要來動搖我。

坐在外婆旁邊。後來的血,不再是液體,是綢濃的血塊。

外婆平躺著,黑黑的血一塊塊冒出嘴角。

我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安靜地,不停地替外婆揩抹血塊。嗅著那刺鼻的血腥味。

空氣裡濃重的汅血的味道。

終於外婆吐出最後一口氣。

當然,喪禮上,有人指責我不送外婆進院。

我的回應,只是一個眼神。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存在主義之,死亡

唸著輔導課程時,講師和督導時常和我們強調 Ending,結束,的重要性。

和輔導對象結束關係前,必須給他們極充足的時間及心理準備。

我漸漸明白,生命裡,充滿匆促的結束。

許多的來不及,遺憾。

因為,我們不去面對死亡。

因為,我們願意相信,自己會有更多時間。

因為,我們願意相信,天長地久。

外婆去世的時候年紀不算輕,八十二歲。我沒有心理準備嗎?我有。

可是為甚麼在她臨終之前兩年時間,當她擁抱我,我全身肌肉繃緊?為甚麼我沒有放開,擁抱?

外婆去後我因這點傷痛。

因為,我沒有那樣的想法,可能明天,下一秒鐘,她就不在了。我就不在了。

我有心理準備她會死,我會死。然後我只是一直這麼樣想。

沒有去感受,譬如這一刻,她死了,我死了,那會怎麼樣呢?我會傷心,我會痛,或者她會傷心,她會痛;然後,又怎麼樣呢?

我其實沒有去想深一層,感受深一層。

停在一個點。

在還不是放句號的時候,我放了句號。

匆匆結束未完的省思。

外婆去後,我開始思考。

然後爸爸去世。

那之後,我開始真正學習面對死亡。感受死亡。

然後,我的同學突然去世,我的老人家朋友去世,一個新生的嬰兒去世,輔導對象的伴侶突然去世.......許許多多的死亡,許許多多倉促的結束。

終於我明白,我必須學會死亡,認識死亡,懂得死亡,才能學懂怎麼生活。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一點點經驗之後

寫起這部落格的時候,我是不知道它會怎麼發展的,真的只能見歩行歩,從中學習。

後來無意中做起了網上輔導,是我始料未及。

所受的訓練,讓我知道要做輔導,本身的成長最重要。所謂本身的成長,是不停地成長,時常要自覺,時常要察覺,要自覺察覺自己的心態,時常檢討自己;然後要學習敏感輔導關係裡當事者的感受。永遠不可以忘記,儘管輔導員位置不高高在上,但無可避免的輔導者與被輔導者打從開始位置就是懸殊的──長話短說,就是輔導員應該學習問心無愧地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因為他無可否認地相當程度上有那左右另一個人的生命的力量(power)。

輔導員是可能不是幫人,反而害了對方的。

我一點點的網上輔導經驗讓我發覺,關係發展下去,當事者逐歩深入,內心的情感開始浮面──本身的被輔導過程讓我認識到內心情感的強大衝擊,那感覺是可以像狂風捲落葉的,可以像被強大的急流帶著,身不由己地目不見光不停碰撞,皮開肉綻──當事人若也經歷類似過程,隔著時空,我如何確保他的安全?

輔導關係也好,日常關係裡也一樣,所有轉變的發生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俱備。

曾經接受輔導,我知道那過程完全改變我的生命,同時我知道,自己用了多大的心力才捱了過來。那時期,我有極強大的支助,我的同學與講師,他們都明白都體會箇中艱苦。

那時期,我不停地頭髮一撮撮掉,俗稱鬼剃頭。靈魂可以堅強,身體不停發出訉息,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

要說的是,我個人覺得網上輔導是行不通的。因為我相信情感的必要與重要,因為我相信人不能單單依靠理智來成長,理智可以幫助我們管理生活,但讓我們成長的,是感覺,內心的情感,它們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和名字,需要被看見,被認識,需要由陰暗的角落走出來,被愛,被接受。

網上可以做的,我可以和你分享我的經驗,分享我對心理的理解,分享我所認識的生活管理方式,但在網上,其實我不能真正地陪伴你的情緒,陪在你旁邊,陪著你悲傷哭泣發怒恐懼.......。

輔導不是營救,輔導對我而言是個人的成長,靈魂的成長。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再說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很個人主義的。

要說存在主義跑不掉叔本華、尼采、沙特,要追蹤歷史可以挖出有的沒的一大堆名字。現代知名的是Rollo May和Arvin Yalom。這兩個人之前又有其他一些名字。但歷史不是我的興趣。

存在主義基本上也反快樂主義。但我的理論是,既然是個人主義,快樂悲觀都是閣下的事。我的理解是,我是我,你是你,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Yalom整理出來的,存在主義的四大恩賜(giving)是孤寂(isolation), 死亡(death), 生命的意義/無意義(meaning/meaninglessness of life)及自由意志( freewill)。

現在只想說說孤寂。

年輕的時候,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來的時候我一個人來,走的時候我一個人走。生命是寂寞的。

後來我發現,痛苦的時候,我可以嘗試要他人分擔,但他人不可能分擔我的痛苦。我的痛苦在我裡頭,感受的是我。一如我爸臨終前的痛,我願意替他分擔,但分擔不了。

這,便是孤寂。

我的理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寂的。有精神信仰的人不孤寂嗎?有家庭伴侶的人不孤寂嗎?可不就是因為孤寂人們尋求精神信仰結婚生子連群結社嗎?

尼采說,我們創造了上帝,我們殺死了上帝(We created God, we killed God)。

後來我認識了孤寂,接受了它,不再害怕。心裡便安和了。

生命對我而言沒有好或壞,只是一個過程。很墮落嗎很爛嗎很振作嗎很積極嗎很消極嗎很憤怒嗎很有愛心嗎,都是個人的選擇,都,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經歷,學習,存在的過程。

我不能以自己的好壞對錯去判斷他人。存在主義。

我尊重個體生命,存在主義。

我愛我的生命,我的存在主義。